榮昌陶藝傳承人管永雙、李云杉夫婦:創新制陶技藝為非遺小鎮注入活力
2025-03-19 10:23:28 來源: 重慶日報

人物名片
“90”后管永雙、李云杉夫婦從四川美術學院畢業后,主動扎根榮昌區安富街道。在傳承傳統技藝同時,他們就地取材,用銀杏、芭蕉等植物研發出“植物灰釉”系列陶制品,總結出五類柴燒效果成色的燒制技法,讓千年榮昌陶煥發出新的光彩,并通過文旅融合帶動周邊村民吃上“旅游飯”。
3月6日,榮昌區安富街道通安村,山丘重披新綠,菜花揮灑金黃。霏霏細雨中,重慶西山雨陶藝工作室負責人管永雙、李云杉夫婦,在燈光下小心翼翼地拉坯、修坯,為燒制新一窯的榮昌陶器作準備。
“我們自建的爐窯叫‘春燊窯’,既代表著它是在5年前的春天建成,也是希望這一窯爐火能像‘燊’字的本意那樣越燒越旺,讓千年陶藝在創新中煥發青春。”被評為“榮昌陶器制作技藝與榮昌陶柴窯燒制技藝”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管永雙說。
作為“90后”,管永雙、李云杉在傳承傳統榮昌陶藝基礎上,研發出“植物灰釉”系列陶制品,總結出五類柴燒效果成色的燒制技法,讓中國四大名陶之一的榮昌陶又獲得新的光彩,并帶動周邊村民通過文旅融合獲得更多收益。
特殊紅泥
吸引夫婦扎根川渝邊界小鎮
春雨淅瀝,籠罩著春燊窯后的青磚四合院——西山雨陶坊。
在陶坊工作間,管永雙在飛速旋轉的拉坯機上制作小巧的茶壺陶坯,李云杉則在一旁鏤刻茶壺杯蓋的配件。桌上,是一大團揉好的陶泥。“就是它,讓我們決定留在這里。”管永雙指著陶泥笑道。
榮昌西部有一條連綿25公里、寬2.5至4.5公里的優質陶土礦帶。早在漢代,當地先民便用陶土生產陶器。10年前,在四川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專業學習的管永雙和李云杉來榮昌實習。一觸到榮昌陶土,兩人便驚嘆不已。“在我們接觸過的陶土中,榮昌陶土是最好的,真是‘細膩如脂’;過火后的陶器確實‘紅如棗、薄如紙、聲如磬、亮如鏡’。”管永雙說。
沉迷于陶藝的兩人,最終選擇在榮昌區安富街道通安村,以當地陶土為原料,設計生產茶具、日常器和藝術品。“對我倆來說,這里適合工作,也適合生活。”李云杉說。一方面,這里的陶土細膩、含鐵量高。這些特質讓由其制成的陶器可以有更獨特的外觀,并更好地保持盛裝的食物風味。另一方面,這里遠離大城市的喧囂,他們可以在清幽的鳥鳴聲中,做陶土設計、研究。
以火行筆
就地取材創新制陶技藝
西山雨陶坊的展陳室,最醒目的展臺上擺放著“植物灰釉”系列陶器。乍看,它們都是普通的陶器物件;細看,它們卻是個性鮮明的藝術品:以銀杏葉灰燼為釉的陶器,泛著的點點金光,恍如透過金色銀杏葉的秋陽;芭蕉灰燒出的釉,溫潤如玉,有著不均勻的裂隙,仿佛殘留著雨打芭蕉的淅瀝;稻草灰釉泛著灰藍光,浮著絮狀結晶,像稻田里映著的細碎藍天……
“以前榮昌陶上的釉色,都是用礦物顏料繪制的。我們燒制的釉色,則是就地取材,通過‘以火行筆’完成‘上釉’。”管永雙介紹。
十年前兩人來實習時,當地陶器多是用傳統技藝制作的傳統器型。而現在兩人在沿用傳統方法燒制陶器同時,也不斷琢磨創新的方向。
“榮昌陶以釉色聞名,我們決定以此作為創新突破口。”李云杉說,柴燒窯由于溫度不恒定,成批量燒制陶器的難度大。但這也是柴燒窯的魅力——沒有一件作品是相同的,這也為他們藝術創新提供了可能。
在榮昌小微企業的政策支持下,他們建起當地內部空間最大的柴燒窯——“春燊窯”,將陶坊周邊農田、果園能找到的植物枝丫都收集起來,嘗試用灰燼“上釉”。
在不斷地揉泥、拉坯、燒制試驗中,管永雙的雙手指關節變得膨大、虎口脫皮。在燒制了上千件作品后,他發現銀杏、桑樹、芭蕉、板栗、松針等十多種植物灰燼,能為陶器涂上不同個性的色釉。在反復燒制過程中,管永雙留心窯火溫度給陶土燒制帶來的不同效果,探索出榮昌陶“金銀銅彩”“黑珍珠”等五類柴燒效果成色的燒制技法。
如今,兩人的作品逐漸成熟。其中《苔痕上階綠》入選2019年重慶“一帶一路”國際陶瓷論壇非遺精品展;《無象》被收藏于中國美術館,《冬橘》獲中國四大名陶展金獎。
藝術家“扎堆”
觀光研學成就非遺小鎮
3月10日,來自廣州大學的周丹丹,在體驗了西山雨的陶藝后,又到離陶坊不遠的“一寧夏布”體驗夏布扎染。“藝術家往往喜歡扎堆。通安村的陶坊和夏布聚在一起,真是絕配。”周丹丹笑著說。
“一寧夏布”負責人陳克庵表示,在榮昌,夏布經常作為特色包裝與榮昌陶組成“搭子”,銷往海外。與此同時,體驗夏布或陶藝的游客,往往對文化創意更感興趣,也更愿意體驗、購買相關文創產品。
“這兩個年輕人‘蹲’在這里搞了十年的榮昌陶,很不容易。”66歲的果農張培坤望向陶坊的方向,“他們來了之后,買果子的游客明顯多了不少!”張培坤的4畝果園是家里的重要收入來源,這幾年他種植的柑橘,采摘價不僅比銷售到場鎮略高,也少花了勞力。
如今,管永雙、李云杉的西山雨陶坊,已成為榮昌的網紅地標之一,吸引觀光游客10萬余人次,帶動夏布、研學等團隊入駐通安村;兩人通過文化志愿活動,為2萬余名學生提供陶藝知識講解,宣傳榮昌陶。
通安村還以榮昌陶、夏布和研學游為亮點,不斷壯大集體經濟組織,發展蔬菜大棚500余畝、精品苗木800余畝、休閑垂釣水面200余畝,通過文旅融合讓不少村民吃起“旅游飯”。目前,安富街道也趁熱打造起4A級景區安陶小鎮,布局陶藝體驗與研學、非遺文創體驗等業態,讓游客在“動手做”中感受榮昌陶的文化底蘊。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羅蕓
責任編輯:鄧旻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