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騎手等謠言年增長率超151% 你的“共情”被人利用變現了!
2025-03-15 18:36:03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在互聯網的信息洪流中,真相與謠言猶如一對影子兄弟,常常讓人難辨真偽。
從AI生成的“地震男孩”被壓廢墟到劇本擺拍的“外賣小哥”遭遇刁難;從網絡水軍刷單控評左右輿論,再到流量推手炮制熱點滋生謠言……這些虛實叢生的信息,正在深遠地影響和危害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基礎、公共秩序的正常運轉,以及社會治理成本的無效增長。
這些引發輿論廣泛關注的熱點事件背后,以“真相”為名的亂象和傷害,如何侵蝕著我們的清朗空間?
虛假擺拍 視頻播放量超千萬
當某些網民被“流量至上”所驅動,客觀公正的法律定性也沒有讓這場悲劇徹底結束,而現實中,為了博取流量而產生的大量網絡虛假信息和謠言,不僅大量占用公共資源,消費社會信任,還讓很多特定群體、相關行業和企業,首當其沖地成為謠言和虛假信息的受害者。
賬號“眾包仔小王”的視頻作品,講述著外賣小哥送餐時和顧客之間發生的奇葩遭遇。在一條視頻中,小哥在送餐時遇到刁鉆顧客,最終氣憤地吃掉了顧客的外賣,雖然情節有些荒誕,但網友點贊卻很認真,高達4.6萬多次。不過,這些看似正常的視頻,其實有很多反常之處。

欽州市公安局欽南分局民警冼圣金:幾個視頻里面客戶的聲音是一致的。我們就會聯想到他是不是請了演員,或者說有沒有人來客串。哪怕再怎么打碼或者處理,幾個視頻里演員身形是完全一致的。

仔細琢磨、必有破綻。在這些視頻中,幾乎沒有完整的事情經過,只有令人氣憤的情節展現,給人的感覺是小哥越辛苦,顧客就越無理。警方發現,“眾包仔小王”一共發布了 71個作品,視頻創作還不到3個月,總播放量就超千萬,轉發量超10萬,如此高的關注度,視頻主角外賣小哥是關鍵。

某外賣平臺安全管理部安全法律研究員 季剛:我們平臺對這些視頻進行了內部核查,確認這些視頻里面所謂的騎手其實根本不是平臺的注冊騎手,而且視頻里面出現的一些裝備、場景有明顯擺拍痕跡,所以我們向欽州警方正式提供了報案材料。
“循環”辟謠 企業維權成本高
警方調查發現,這個賬號的使用者在視頻發布之前,也曾做過一個多月的外賣員,辭職后想做網紅。因為有過外賣員的工作經歷,于是就撰寫劇本,以外賣小哥與顧客吵架、賣慘等內容,拍攝視頻吸引流量。
因為發布的視頻內容均為虛假編造,部分視頻涉嫌造謠傳謠,不僅嚴重損害外賣騎手形象,還容易誤導群眾,根據相關法律,警方對4名違法行為人進行了行政處罰。
違法行為人 王某溢:剛開始拍視頻就是為了好玩。后面漲粉、有播放量,就繼續拍。那些網紅可以帶貨,我也好奇我能不能帶貨,就拍下去。當時我也不知道拍這種會影響不好,來派出所才知道,我以前拍這個是屬于虛構事實。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2024年,某頭部外賣平臺針對其公司外賣員的網絡謠言就多達百起,而其中至少有幾十起因負面影響大而耗費了企業內部法務、安全等多個部門的聯合處置,雖然有的也進入了司法程序,但消除負面影響的效果微乎其微。

某外賣平臺安全管理部安全法律研究員 季剛:謠言的傳播速度是很快的,即使企業及時發布了辟謠的聲明或者信息,謠言造成的負面影響還是很難得到徹底根除。如果通過訴訟等維權的方式進行,往往周期會長達幾個月,其間,謠言的負面影響還在不斷地擴大,那么即使最終我們取得了勝訴判決,可能這謠言對企業所造成的不利影響,以及企業的聲譽損失,也都很難得到充分的彌補和救濟。
在采訪中,某外賣平臺表示,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在應對此類不實攻擊或謠言時,往往因為司法程序的特定周期,讓正本清源、制止謠言的訴訟結果,錯過了扭轉企業危機的黃金時間。除此之外,還面臨著在民事和刑事訴訟中經濟損失難以認定的困境,長此以往,對營商環境的破壞性顯而易見。
被動傳播 脆弱的非理性“共情”
清華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最新發布的一份有關《靈活就業類謠言傳播機制與治理路徑》的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網上涉“騎手、網約車司機”等謠言的年增長率約151.35%。在這個驚人數據的背后,是什么讓這種謠言傳播如此之快、又如此之廣呢?
虛構事實獲取流量,不僅要有外賣小哥的身份,更要有和顧客之間情緒對立的情節。這和清華大學調研報告的相關議題不謀而合,此類虛假信息和謠言的生產,往往通過捕捉人們同情、好奇、焦慮、憤怒等情緒,來設置男女對立、道德困境等母題,設置模板化的故事情節和角色,進而引起大眾共鳴,實現流量變現。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研究員張詩瑤:首先涉及內容制作的鏈路,先虛構一個身份,比如說外賣員、網約車司機,然后再加上一個具體的敘事內容、大家普遍關注的敏感話題。最后去進行個人的情緒化表達,如憤怒、恐慌,去引起大家對他的接近性和共鳴性。

張詩瑤在調研中發現,這類謠言和輿情會持續傳播和發酵,除了造謠者的源頭擴散外,社會認同和群體效應起到了十分強大的推波助瀾的效果。簡單地說,就是普通受眾雖然不是謠言的制造者和發起者,但是在以“共情”為基礎的傳播中,被動地成了虛假信息鏈條上的重要環節,當一條虛假信息被大量轉發時,用戶就可能會產生“如果大家都在傳播,它應該就是真的” 這種心理錯覺,從而加速謠言的傳播。
責任編輯: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