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一句話叫響一座城!旅游目的地形象與品牌塑造的秘籍
2025-03-13 10:38:51 來源: 新重慶-重慶日報
“好客山東”“詩畫江南、活力浙江”“彩云之南”“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細研這些年文旅“出圈”的城市,不難發現,形象與品牌正在成為城市進階之路上的重要一環。

從資源競爭,到產品競爭,再到形象驅動……當前,隨著文旅市場供需發生根本變化,目的地的形象已成為影響旅行者決策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越來越多的城市都在尋找屬于自己的IP,并將其作為提升競爭力的重要著力點。
去年12月2日起,為全面貫徹落實重慶市文化旅游發展大會精神,由重慶市委宣傳部、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主辦,重慶日報承辦的重慶文旅宣傳品牌口號征集活動全面啟動,面向全社會有獎征集品牌口號,共征集作品1萬多條,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那么,如何創作、提煉、篩選出一句話,最能代表重慶呢?連日來,記者作了調查。
征集作品1萬余條,“魔幻”等是高頻詞
提到重慶,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什么呢?
是“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慶府”的璀璨歷史?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革命文化、統戰文化和移民文化在此交相輝映,商周時期,巴人以堅毅勁勇的精神立國;唐宋時期,三峽詩詞文化達到頂峰;近代以來,無數革命先輩,沿長江、出巴蜀,尋求救國救民真理……
是“一城山水滿城燈,數盡夜景看重慶”的魔幻都市?山在城中,城在山中。地理常識經常被顛覆,你以為在平地,其實在樓頂;你以為在坐過山車,其實那是“單軌穿樓”。《千與千尋》場景再現的洪崖洞、古今穿越的磁器口、風光旖旎的兩江四岸……最不缺的就是隨時給你驚喜!

是“朝云暮雨渾虛語,一夜猿啼月明中”的山水畫卷?山水都市、壯美三峽、逶迤武陵、綿延巴山等,擷英了山魂之雄、水韻之靈、時尚之魅、煙火之味。
是“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詩意棲居?從繁華的大都市穿過一個隧道,跨過一座橋梁,就是一片阡陌田園,一座寧靜村莊,讓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是“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的民俗風情?多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創造了豐富的民俗文化,散發著新時代光芒,巴渝古鎮、土家苗家村寨講述著歲月的故事……
“我們舉辦本次重慶文旅宣傳品牌口號征集活動,就是希望用一句話,道破重慶之美,向世界推介精彩的重慶。”市文化旅游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該活動自啟動一以來,截至目前共收到來自北京、上海、浙江等國內28個省市,以及加拿大等多個國家創意機構、團隊、個人投稿,共計10647條。這些作品不僅數量眾多,且創意十足,涵蓋重慶的山城夜景、火鍋美食、歷史人文等,生動展現了重慶獨特的文化旅游風貌,進一步提升了重慶的認知度和美譽度。
在這些作品中,“重慶、魔幻、8D、山水、巴渝、山城、熱辣、魅力、渝、風情”是排名前10的高頻詞。從字數上看,8個字的口號占43%、10個字的口號占31%、10字以上的口號占21%。
形象生成和發展,不能背離傳統脈絡
那么,哪一句話最能代表重慶呢?
“當前,旅游業正處于形象驅動階段,在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為形成競爭比較優勢,各地紛紛把旅游宣傳口號當作競爭的制勝法寶,創作推出了大量口號。”中國旅游研究院長江旅游研究基地首席專家、重慶市旅游經濟發展高級顧問、重慶文旅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羅茲柏教授稱。

不過,縱觀國內各大中小城市的旅游口號,不乏亮眼之作,如“好客山東”“詩畫江南、活力浙江”“世界上有兩個桃花源,一個在你心中,一個在重慶酉陽”等,但也有不少地方的口號語言夸張、名不符實,定位雷同、沒有特色,庸俗平淡、缺乏亮點,如“魅力”“大美”“神奇”“養生”“后花園”等表述比比皆是,抹煞了旅游目的地的形象。
“在我看來,城市形象生成和發展,既需要積極主動的持續不斷的表述,又不能背離傳統的形象脈絡。”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邱碩稱。
以被稱為“最懂形象塑造和品牌營銷”的城市——成都為例,“天府之國”似乎已經成其代名詞。但事實上,作為地理概念的“天府”最早出現于《戰國策·秦策》,指的是以關中平原為核心的整個秦國疆域。
巴蜀取得“天府”頭銜,卻是在東漢末年,劉備第三次到隆中拜訪隱居高士諸葛亮,諸葛亮為他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再取益州,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這番言辭就是后世著名的“隆中對”: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邱碩分析稱,如今,成都能“獨享”天府,從古至今的表述和傳播是關鍵——
“益州天府說”跟隨“隆中對”而流布天下,以至于四川天府的名聲附著三國歷史故事、傳說、小說、戲曲、說唱等各種文藝形式,千百年來持續廣泛普及。
抗戰時期,我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西移,成都成為抗戰大后方后,“天府”的表述呈爆發式地增長,使得天府、天府之國的名號開始專屬于成都。
20世紀90年代起,成都展開一系列將天府之名賦予城市空間和事件的做法,持續不斷地強化灌輸“天府=成都”的表述給內外群體,使得受眾反復聽到、看到、感知到,進而推動形成了如今“成都”與“天府”綁定的固有印象。
“這給重慶本次口號提煉的啟示是,核心關鍵詞不能背離傳統的形象脈絡,要從歷史文化的富礦中挖掘。”邱碩說。
挖掘人無我有的個性和氣質,實現符號化
“旅游口號體系構建是一個復雜工程,大致可分為資源導向型和游客導向型兩大類。”攜程集團區域政務總經理張大偉表示。
資源導向型,又分自我闡釋和比較闡釋,前者描述自身的旅游資源,特別是強調旅游資源中的優勢;后者則主要是在與其他旅游資源的比較中凸顯出自己的特色。
在本次重慶征集旅游口號中,就有“山城如畫 重慶好耍”“山水都市 自在重慶”“幻山水,最重慶”“魔幻山城,心動重慶”等表述。
游客導向型,即以游客為中心,通過承諾、說服等手段,迎合游客在感情上的需求,給游客帶來豐富的情感回報,進而幫助潛在游客實現出游行為。

在本次重慶征集旅游口號中,有“寵客重慶”“重慶,一次遇見,一生眷念”“魔幻山城,心動重慶”等表述。
“城市的形象不僅與經濟有關,還與城市內部人群的自我認同,以及內外人群對城市歷史文化的認知密切相關。唯有城市的形象與當地人群的觀念并行,城市的需求與群體的需求合流時,更容易產生正面表述,這些表述塑造的品牌形象才能進一步轉化為生產力,因此需要深挖人無我有的個性和氣質,并實現型號符號化。”羅茲柏說。
“熊貓”之于成都的城市形象塑造,就是一個經典案例。成都將熊貓元素頻頻運用于各種類型的形象宣傳中,不斷強化內外人群對“成都=熊貓”的認知,并對這一認知反復形象化、立體化,最終讓熊貓逐漸成為成都的象征。
著名文史專家、重慶市重慶史研究會名譽會長周勇也表示,提煉文旅口號要“四要四不要”。四“不要”,即不要賦予口號太多無用的價值;不要成為“專家之言”,要心中裝著群眾,對普通游客說;不要搞系列口號,瞄準一兩句話即可,太多字不用,也不容易記住;不要用錯別字,包括所謂的“諧音梗”,要規范用語。
四“要”,即內涵要豐富(不能“輕飄飄”“水垮垮”的)、內在要有邏輯、態度要謙和、語態要適度。
“遵循對外傳播規律、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和經濟發展規律,牽住了‘流量經濟’的牛鼻子,對于城市品牌塑造十分關鍵。”四川大學新聞傳播研究所研究員李宜蓬表示,重慶還可借助本次口號征集,將征集過程的各個環節視為一次對外傳播話語體系建構的過程,有畫面、有現場、有溫度地創新宣傳與傳播城市形象,并使之成為重要的城市競爭力。
據介紹,接下來,本次重慶文旅宣傳品牌口號征集活動還將進一步在全社會廣泛發動,以多種形式,深入挖掘重慶歷史文化內涵,創作、提煉出一批具有感染力、親和力和市場傳播力的重慶文旅宣傳品牌口號。
之后,主辦方還將舉行專家評審、網絡票選等,最終篩選出一批具有強大感染力、親和力、辨識度、傳播力,展現重慶文旅良好形象的口號,賦能重慶文旅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杜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