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重慶以“智”推“治”② | 15分鐘“圈”出美好生活
2025-03-07 06:00:00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以前發現問題得跑居委會,現在拍張照片上傳,馬上有人處理。”家住重慶市渝中區石油路街道的居民王平,正在體驗基層“智”治帶來的美好生活。
在重慶,便捷高效的數字化治理正不斷放大,“15分鐘”不再僅僅是時間刻度,而是丈量生活品質的標尺。
這座城市正以社區為基點,精心繪制“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圖景,打通美好生活的“最后一米”。
走進渝中區石油路街道基層治理指揮中心,一塊16平方米的可視化指揮大屏格外引人注目。
在這里,城市運行的各項數據和信息一目了然,實現了一屏掌控、一鍵調度。智能手環連接終端,時刻守護老人健康并防走失;老舊小區加裝的煙霧監測預警設備,能及時發現煙霧事件并精準處置;網格員在巡查中發現隨意堆放的建筑垃圾,通過“一鍵上報”,30分鐘內便能得到解決。

石油路街道集大商圈、大園區、大醫院、大學校于一體,人口密度高、治理難度大。2023年開始,一場別開生面的基層智治變革,在石油路街道發生。
居民王平感嘆道,通過“智慧石油路”公眾號,居民可預約政務辦理、報修家電、參與社區活動,甚至查看周邊車位和商家優惠,真正實現“指尖上的便利”。
“重醫附一院大門外天橋下有游攤游販、占道經營……”街道指揮中心AI告警信息實時反饋。
根據預警提示,指揮中心即刻轉辦平安法治板塊核實處理,并依托“多跨調度9+2中心城區”功能,協同九龍坡區渝州路街道采取聯合行動,對違規商販進行宣傳引導并勸離。
“指揮中心引入AI是必要手段,可大量減少人力和時間成本,提高綜合治理效能。”石油路街道黨工委書記楊沁表示。
社區通過AI預警系統,將問題處置時間從數小時縮短至30分鐘內。例如,某企業倉儲需求通過網格員“一鍵上報”后,僅1小時便協調到位;外賣騎手通過小程序上報亂丟煙頭現象,系統立即觸發清理流程。
數字化手段已成為石油路街道基層治理的有力“助推器”,為破解復雜治理難題開辟出全新路徑。
首批建成三維L3級實景圖,醫院、商圈等周邊的1.6萬戶實現分層分戶,定位落圖風險點位319個,燃氣管線完成數字孿生91.8公里,全市率先實現地理空間、自然人、法人等基礎數據“五庫融合”,讓城市治理更高效、更便捷。
積極建設“智慧養老”平臺,整合醫療、藥品以及護理等服務,進一步增強了對老年人群體的服務能力,實現了對老人健康的全面監測和及時響應。通過數字化的觸達,社區的服務變得更加高效和人性化。
聚焦解決城市管理中生活垃圾“三混”問題,安裝廚余垃圾桶智能設備,利用前端傳感裝置、視頻監控捕獲信息,通過物聯感知系統綜合集成到街道治理平臺,初步實現風險防范一屏預警、垃圾分類一屏智管……
一部手機、一個智慧平臺,串聯起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憑借數字化智慧化手段,石油路街道正不斷突破傳統治理局限,創造無限可能。
對87歲的九龍坡區民主村社區居民劉素輝來說,晚年生活越來越幸福了。
“從前有個頭疼腦熱,來社區衛生服務站,狹窄的屋子擠滿了人,醫生坐在最里面看診,由于看病排隊的人太多,外間還搭了一個簡陋的藍色棚子。”劉素輝回憶。
現在,這座基層衛生服務站已搭上信息化發展的高速列車。

服務站的“健康小屋”連接“九龍坡云醫院”平臺,老年病專家“云坐診”,不便到院就醫的患者,家屬通過手機在平臺上下單“互聯網+護理服務”,專業護士便能直接上門提供護理服務。
在民主村,“病有所醫,老有所養”,成為現實。
這一切,都源于一場關于民生大事的“韌性”更新。
“我們社區的徐婆婆,15年前因生病行動不便。由于住在8樓又沒有電梯,生病后幾乎就再未下過樓,‘下樓看看’是她最大的心愿。”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區黨委書記伍成莉說。
2021年,民主村社區啟動城市更新改造。去年夏天,徐婆婆所住的居民樓成功安裝電梯。電梯運行那一天,即使室外高溫達42度,徐婆婆也要讓老伴推她下樓轉轉。
電梯空間很小,卻承載著民生大事。在民主村,這樣的“煥新”隨處可見。
500平方米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寬敞明亮,內里因地制宜設置了辦事大廳、數字社區展廳、鄰里互助空間、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站等,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
民主村社區的老年食堂人氣爆棚。食堂輻射民主村、勞一、直港等3個社區,服務人群達2萬余人。食堂面積達50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100人就餐。價格方面也十分親民,菜品豐富多樣,基礎套餐僅需10元,而60歲以上的特困老人,僅需2元就能享用一頓美味餐食。
“我們依托街道一體化治理智治平臺,開展網格化管理與精細化服務,借助‘一表通’智能報表全面減負,為居民提供70余個可辦政務服務事項,構建‘沉底到邊’的組織體系,從‘單一平臺’轉變為‘雙網覆蓋’。”伍成莉介紹道。
“悠悠無盡長江水,凝眸裊裊黃葛翠”“云展云收云天意,花綻花凋花徑音”。
在民主村的一面廣告牌上,寫著居民對于社區的深切熱愛,也傾訴著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
初春,重慶市江北區渝北社區的街巷,洋溢著蓬勃生機。
文創店鋪前,游客們穿梭其中,駐足挑選心儀的商品。街邊的咖啡館里,居民們悠閑地享受著午后時光。
“社區有極具歷史感的建筑,也有充滿活力的市井煙火,對喜歡拍照的人很有吸引力!”來自湖南的攝影愛好者李青頻頻按下快門,記錄下眼前的美好。
這一片繁榮景象,是社區經濟蓬勃發展的生動寫照。

渝北社區隸屬于觀音橋街道,毗鄰商圈,轄區內商貿企業林立,擁有豐富的商業資源,為社區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2023年,完整社區建設試點開展,江北區渝北社區試點建設項目入選,項目主要依托老舊小區改造投入、國企資源投入等政府投入為主的方式推動。
試點建設過程中,社區引導社會主體進行底商業態升級,并新增吸引文創商業等約80家自發入駐,帶動社會投資共約6189萬元。
為進一步提升社區治理能力,街道創新“自治金”制度。將社區經濟收益部分注入自治金,用于解決居民急難愁盼問題。
一方面搭建“議事廳”“網格議事會”等平臺精準對接需求,將資金投向環境、服務、平安等6類“小而美”項目,讓居民全程參與決策;另一方面建立“五環節”項目運作機制,采取“三次撥付+過程監測”模式,對實施進度、財務合規性進行動態評估,確保每筆資金高效用于民生。
“每筆錢都要曬在陽光下”這是社區對居民的鄭重承諾。
要提升基層自治能力,必須找到居民自治的有效途徑和載體。為此,觀音橋街道大膽嘗試,推出了社區“自治金”制度,激活了社區治理的“一池春水”。
“社區經濟的發展,讓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改變。”居民張大爺笑著說道,“以前社區里有些閑置的地方,現在都被利用起來,開了新的店鋪,不僅環境變好了,我們還能在這里找到一些兼職工作,增加了收入。”
從閑置空間的華麗變身,到居民生活質量的切實提升,社區經濟不僅激活了城市的煙火氣息,更彰顯了社區發展的無限潛力。
今年年初,重慶舉行的“建設’六區一高地’”主題新聞發布會上,“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的藍圖更加清晰。
“我們正在抓緊編制‘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基本服務目錄、建設指南等配套政策,力爭到2025年12月,‘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在中心城區‘9+2’區縣覆蓋占比達100%。”重慶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堅平表示。
第1眼TV-華龍網 曹妤/文 首席記者 董進/審核

責任編輯:常涵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