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增綠 林農得利——看重慶如何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2025-02-28 06:28:37 來源: 重慶日報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左黎韻
截至2024年底
●重慶累計完成國家儲備林國有林入股、集體林流轉面積402萬畝
●新增林業新型經營主體471個
●實現林業總產值1700億元
●全市林業綠色融資貸款150億元
●森林覆蓋率穩定在55%以上
●森林蓄積量達到2.74億立方米
“在林下種植天麻,不僅能幫助林木生長,出產的天麻也能賣出好價錢。”2月24日,城口縣周溪鄉龍豐村,村民華永方正忙著采挖、分揀天麻。
近年來,周溪鄉整合上千畝林地資源發展野生天麻,利用林下仿野生空間培育天麻生長所必需的密環菌。菌落通過分解枯枝落葉轉化有機物質,不僅支持了天麻生長,也維護了森林環境的健康平衡。
重慶森林資源豐富,如何同步提升森林生態、景觀和經濟效益?去年以來,我市啟動了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不斷健全集體林權流轉制度,在林地規模經營、林業投融資機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等方面先行先試,以改革為核心,促進“山林增綠、林農得利”。
單家獨戶變聯合經營
提高林地生產力
“現在不砍樹也能掙錢,這是過去想也不敢想的事情。”璧山區青杠街道塘坊村村民劉青玉介紹。乘著集體林權改革的春風,塘坊村里引入林業公司,對當地十六、十七村民小組的110余戶農戶集體林地進行了流轉經營,不僅發展中藥材,還養殖了觀賞型梅花鹿。劉青玉將自家10多畝林地流轉給公司后,就收到3萬多元的流轉費。
劉青玉只是該區集體林權流轉制度的受益者之一。
去年,璧山區制定了集體林權流轉管理辦法,進一步穩定集體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引導林農走森林資源流轉、規模化聯合經營的路子,吸引社會多種主體參與,實現林業適度規模經營。以青杠街道為例,目前,街道9523畝集體林地已全部流轉,區級林業部門向當地林業經營主體頒發林地經營權證14個,實現林地資源的優化整合。
同樣從林地集約化經營中嘗到“甜頭”的,還有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當地以油茶產業為主導,因地制宜完善油茶基地聯農模式,推行“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經營模式,目前全縣已建立起油茶示范基地2萬余畝,帶動7萬余戶農戶戶均年增收2000余元。
“林農單家獨戶經營難,聯合起來就不難。”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在試點推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我市實行集體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大力培育家庭林場、林業專業合作社、林業龍頭企業等新型林業經營主體,發展林業適度規模經營,引導林業產業向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發展。
截至2024年底,我市累計完成國家儲備林國有林入股、集體林流轉面積402萬畝,新增林業新型經營主體471個,實現林業總產值1700億元。
引來金融“活水”
解決林業融資難融資貴
就在不久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豐都支行完成向當地一家林業企業授信8.4億元,分7年進行貸款發放。這意味著該林業企業在授信期間內,可以通過林業經營收益權質押貸款模式,向銀行申請授信額度以內的貸款。
農發行豐都支行相關負責人介紹,自去年支行設立了全市首家林業專營支行以來,他們對縣域林企、合作社、林農建立走訪臺賬,充分了解資金需求,從保障林業項目融資需求、優化林業金融服務等方面,多維度為林權改革提供金融支持。2024年,豐都縣完成林權抵押貸款授信18.71億元、投放5.42億元。
“林木生長周期長、管理難度大、風險高,這影響了林權的實際擔保效果,金融部門出于對資金安全性的考慮,多數不愿接受農民用林木資產抵押貸款。”中國人民銀行豐都支行相關負責人說。
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如何撬動金融支持,破解林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近年來,我市探索建立健全了與集體林權改革相適應的綠色金融和轉型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開發林業金融服務產品,通過擴大貸款服務范圍,降低貸款利率,延長貸款期限,加大對林業經營主體、林業產業園區、林業綠色技術創新等金融支持力度。
如去年,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分公司就探索推廣了“森林/經濟林保險+林權(森林收益權)抵押貸款”模式,依托保險產品風險分散及損失補償功能,為新型林業經營主體融資增信,打消金融機構對林權類資產不熟悉、后續林權處置難等顧慮,增強金融機構放款的積極性。
林權交易市場也在不斷完善——目前,我市依托重慶土交所搭建了全市統一林權流轉交易平臺,已建成市、區縣、鄉鎮“三級”林權流轉交易體系,覆蓋全市38個區縣。在此基礎上,今年,我市又在璧山區試點上線了數字林權小程序,林農只需在手機上點一點,就可獲知各業主對自家林地、林木的報價,開展在線交易和融資業務等。截至去年底,全市林業綠色融資貸款達150億元。
激活森林多重功能
生態與發展相得益彰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激活了森林多重功能和多重價值,巴渝大地上,綠色經濟和生態產業比翼齊飛,讓美麗重慶建設的道路越走越寬。
2024年,梁平區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抓手,將原本分散的2萬余畝馬尾松純林集中起來,對松材線蟲病發生嚴重、病枯死木多的林分進行塊狀采伐,補植珍貴鄉土樹種、彩葉樹種和防火樹種等。通過改造,試點區域內的馬尾松比例降低了40%,形成典型的針闊混交林。
集體林面積大、分布廣,增綠空間大。2024年,我市結合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行全周期森林經營,通過采伐更新、撫育復壯、擇伐補造等措施,加快低產低效林和馬尾松純林的改造,提升了森林抵抗病蟲害等自然災害的能力。我市森林覆蓋率穩定在55%以上,森林蓄積量達到2.74億立方米。
不只是提升森林質量,我市還持續做大森林康養、林下種養、花卉苗木等產業,推動林業產業全鏈條升級,為林農拓寬致富增收渠道。
在武隆仙女山林場,當地每年投入200萬元實施國土綠化提升行動,克服林區山高坡陡凍害、石漠化土層薄弱等困難,將林區變景區,打造了以研學科考、地質探險、親子游樂等為核心的森林旅游產品矩陣,為公眾提供了更加豐富的生態體驗。
南川區試點推動林業“三變”改革,通過林地資源量化入股、林業項目資金分紅、林地流轉保底收益、林地經營收入分紅等途徑,讓林農從林地、產品加工、流通、銷售中分享多重收益和產業鏈增值收益,重點發展了花椒、李子、柚子、茶葉、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基地2.3萬余畝。
此外,我市還在全國率先探索實施了林業生態票、林業地票、林業碳票制度,實現對林業生態價值的量化交易。目前,我市首個“碳惠通”項目已獲得備案,項目涉及巫溪、城口兩地共10.6萬余畝林地,計入期為20年,將通過營林措施提高林地生產力、改善林分質量,從而增強森林碳匯能力。預計項目實施期間,可抵消二氧化碳48.4萬噸,年均2萬余噸。
責任編輯:熊世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