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積極構建城市安全風險閉環管控體系 努力讓城市安全有“韌性”不“任性”
2025-02-24 06:26:48 來源: 重慶日報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何春陽
作為我國轄區面積和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重慶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地形地貌,決定了其安全風險隱患點多面廣。如何讓城市更安全,在“平”時正常運行、“急”時安全可控?
近年來,市應急管理局積極構建城市安全風險閉環管控體系,推進應急管理“統防救智”能力迭代創新,鞏固提升市域本質安全水平,努力讓城市安全有“韌性”不“任性”。
增強“統”的能力
讓責任落地生根
“我們建立了平急結合運轉機制,形成‘平’時‘兩委’強統籌,‘急’時‘四指’抓應對的多跨協同工作格局。”市應急管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平”時各行業部門在市安委會、市減災委及其專項辦公室(指揮部)統籌下開展工作,氣象、水文部門主“測”,水利、規資、住建、林業等行業部門主“防”,應急管理部門主“統”主“救”,做到高效運轉;“急”時成立市委、市政府直接領導的全市突發事件應急委員會,統一調度、扁平管理,確保高效應對。全市應急管理部門“統”的綜合優勢、相關部門“防”的專業優勢“珠聯璧合”,共同構建具有強大適應性和“防抗救”能力的安全韌性城市新格局。
為讓責任落實有力,重慶還縱向健全應急管理“三級體系、五級網絡”,即市、區縣、鄉鎮(街道)三級體系,市、區縣、鄉鎮(街道)、村(社區)、網格五級網絡,將工作觸角延伸至基層末梢;橫向相關行業部門設置“全災種、大安全”應急管理機構,實現日常監管全覆蓋,努力將安全責任壓實到“最后一米”。
提高“防”的能力
讓城市更具韌性
“以前只要下雨,我們晚上都不敢睡,必須時刻觀察五橋河河水上漲情況,隨時準備從家中撤離。不過現在好了,晚上也能安心在家睡覺了。”萬州區五橋街道五間橋社區居民向興全說。
去年7月,萬州區遭遇連續強降雨天氣,在那輪降雨中,剛剛完成主體建設的五橋河流域防洪減災工程通過了汛期“首考”,初步展現了其分洪減災的實用功能,有效緩解了五橋河防洪壓力,這也讓總受洪水侵擾的當地群眾放下心來。
只有“防得住”,才能讓群眾的城市生活安心、放心、暖心。基于此,市應急管理局聚焦“防”,創新構建了“44NN”分段分級分類分層預警響應機制,創新性實現氣象預警發布,自上而下各層級快速同步應對,推動預警響應、巡查排查、轉移避險、熔斷警戒、值班值守等全鏈條聯動,實現了預警響應工作模式從“領受式”向“觸發式”轉變,真正為群眾筑牢了安全防線。
此外,市應急管理局還積極推動城市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抓好智能監測,主動防范風險,先期建成危化品安全生產和礦山安全在線風險監測預警系統;抓實安全生產治本攻堅和防災減災救災固本強基兩個“三年行動”,提升本質安全,安全韌性水平逐步提升;抓牢體制機制和系統規范管控,制定推進安全韌性城市建設“十九條措施”,全面構建“三控八制”城市安全風險閉環管控機制,努力讓風險無處可逃、讓城市更具韌性。
打造“救”的能力
讓隊伍實力過硬
去年11月5日至6日,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一專多能”建設交流會在重慶舉行。活動期間,國家隧道應急救援中國交建重慶隊、國家礦山應急救援重慶隊、國家水上應急救援重慶長航隊等隊伍,通過地震災害救援、道路交通事故救援、繩索救援等科目展示展現了重慶應急救援隊伍過硬的專業本領和“一專多能”的救援實力,與會人員紛紛點贊。
“近年來,我們立足‘全災種、大安全’,健全‘三級政府五級網絡’應急救援體系,不斷強化人力、物力和戰力,讓我們的隊伍‘拉得出、沖得上、打得贏’,切實筑牢城市安全最后一道防線。”市應急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說。
在人力方面,重慶建成“鄉鎮先期處置、區縣常態應對、市級專業攻堅、國家隊重點支撐”的“1+13+42+N”應急救援力量體系;在物力方面,為基層增配應急裝備2.7萬臺(套),改革“應急+糧儲”儲備調撥機制,讓保障更及時,經驗還寫入國家防減救災辦文件;在戰力方面,提升快速反應處置能力,形成市域“航空救援1小時、地面救援30分鐘、群防員10分鐘到達”的快速反應能力,隊伍的新質戰斗力不斷提高。
搭建“智”的平臺
讓數字賦能安全
“滴……”近日,江北區鐵山坪街道辦事處主任喻陽在轄區巡查時,掃描了一個酒店前臺張貼的二維碼,他的手機上立刻彈出該酒店經營業態信息、安全告知書、安全自查細則等信息。這樣的二維碼在預防安全事故發生的同時,還減少了基層工作人員的工作量。
在重慶,安全檢查“碼”上見、安全管理“屏”常見已成常態。
近年來,重慶積極構建應急管理“統、防、救”全場景數字化平臺,聚焦智能化應用場景和智慧化指揮體系,推動事故災害防救“一屏觀全域、一網連全市、一腦統全局”。
在智能化應用場景打造上,數字應急3大綜合場景和20個子應用上線運行,助力成功應對2024年高溫汛期極端災害挑戰。在智慧化指揮體系搭建上,已建成“公網+370MHz專網+自組網+衛星網”融合應急通信體系,打造數字化透明戰場,“應急動員”9個多跨協同事件全市貫通,形成“帶不走”的實戰能力。
市應急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市應急管理局將進一步加快推進安全韌性城市建設,持續健全“全覆蓋”安全責任體系,不斷完善“全閉環”風險管控機制,進一步夯實“全災種”應急保障基礎,積極打造“全場景”數字應急體系,全力以赴防風險、保安全、促發展,為現代化新重慶建設提供更加堅實的安全保障。
責任編輯:熊世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