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城鄉互動、分級分層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大格局 重慶布局“四區兩廊” 打造精神文明高地
2025-02-24 06:22:44 來源: 重慶日報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楊鈮紫







“四區兩廊”概述
●兩個示范區,即中心城區城市文明示范區、渝東南文明鄉風示范區;
●兩個涵養區,即渝西城市文明涵養區、渝東新城城市文明涵養區;
●兩條走廊,即三峽庫區沿江文明走廊、川渝新時代文明實踐走廊,涵蓋重慶市38個區(縣)以及兩江新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萬盛經開區,構成重慶市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整體布局。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謀劃的關鍵之年。重慶在精神文明建設領域持續發力,蛇年春節前,為貫徹落實全國文明辦主任會議精神,我市布局“四區兩廊”,深入推進“大綜合一體化”城市文明綜合治理,致力于打造具有巴渝特色的精神文明高地,讓文明之花在山城處處綻放。
全市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大格局的總體布局是“四區兩廊”,即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統籌推進中心城區城市文明示范區、渝西城市文明涵養區、渝東新城城市文明涵養區、渝東南文明鄉風示范區,推動三峽庫區沿江文明走廊建設,協同四川省委宣傳部,進一步打造川渝新時代文明實踐“一廊四帶”(覆蓋川渝30個區縣)。
圍繞“四區兩廊”布局,接下來將怎么做?我市各區縣正積極謀劃,以實際行動為精神文明建設添磚加瓦。
集中力量資源
打造中心城區城市文明示范區
中心城區城市文明示范區包括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9個區和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2個開發區,整體面積64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21萬人。
打造中心城區城市文明示范區,即集中力量和資源,組織中心城區一體化創建全國文明城區,整體展現國家中心城市、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文明魅力,將“中心城區城市文明示范區”建設成為重慶“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示范區”最具標志性成果之一。
“我們將圍繞‘三個文明示范’開拓創新,聚力打造‘川渝文明新高地’。”渝北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一是“智文明”示范,用好“數字重慶”渝北實踐成果賦能城市常態管理精細化,制定《渝北區城市文明建設三年提升計劃》,完善“大綜合一體化”城市文明綜合治理體系,重點做好文明交通、文明養犬、文明市民養成3件實事,縱深推進十件“小案小事”治理專項行動。
二是“惠文明”示范,統籌各類文明細胞創建,激發市民群眾創新活力,用活“渝北文明八條”,創新拓展未成年人心理關愛市級示范陣地“甜甜屋”建設,舉辦“文明Z世代”網絡素養教育活動。
三是“融文明”示范,深化川渝合作,夯實川東北渝北新時代文明實踐帶建設,豐富“渝廣同興”品牌,舉辦“我創”文明實踐精品項目展示,打造川渝高竹新區文明實踐共同體;深化城鄉融合,實施鄉風文明建設,推廣“渝鄰鄉風文明十條”,促進鄉村文化振興。
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九龍坡區民主村視察時,作出了“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重要論述。去年8月,九龍坡區委明確將文明城區創建作為城市現代化治理的重要抓手,一體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接下來,我們將聚焦中心城區城市文明示范區建設,重點處理好與各區交界處‘三不管’盲區地帶協同治理,持續開展‘春風滿巴渝’5個專項行動和‘小案小事’治理,迭代升級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云平臺,‘文明騎行一件事’上線運行并全市推廣,形成一批具有九龍坡辨識度的創建成果。”九龍坡區委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說道。
前不久,沙坪壩區委宣傳部與重慶高新區黨工委宣傳部聯合召集兩區公安、城管等部門,以及交界地區相關街道,召開中心城區城市文明示范區建設工作第一次聯席會。會上,各部門共同探討解決方案。會后,參會人員前往兩區交界地帶進行實地調研,重點察看了路燈不亮、路面坑洼、窨井蓋缺失等影響居民生活和城市形象的問題,現場責成相關單位盡快制定整改方案,打表推進整改工作,確保問題得到及時有效解決。
“我們將加強與毗鄰的沙坪壩區、九龍坡區等地的交流互動,下一步將在交界‘三不管’盲區地帶治理上探索新路。”重慶高新區黨工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說,為積極對標全國文明城區創建標準,重慶高新區主動作為,在文明培育方面,聯動其他中心城區共同打造青年婚育新風,開展“心動”系列活動,組建“心動”社群,為青年提供更多交流互動的機會,營造健康、積極的婚戀氛圍;在服務群眾方面,創新打造“科學城幫幫幫”微信公眾號及直播欄目,聚焦科學城青年人才就業這一關鍵問題進行答疑解惑,搭建起溝通交流橋梁,切實解決就業難題。
向內向外發力
不斷增強區域文明能級
渝西城市文明涵養區包括江津區、合川區、永川區、大足區、璧山區、銅梁區、潼南區、榮昌區8個區,整體面積1348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29萬人。
打造渝西城市文明涵養區,即高質量整體布局創建全國文明城區,向內逐步實現與中心城區的文明治理同城聯動,向外穩步提升與四川毗鄰地區的文明資源融合發展,不斷增強承東啟西、接南轉北的區域文明能級。
“江津地處‘四區兩廊’渝西城市文明涵養區的融城前沿,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也應該體現大區擔當和大區作為。”江津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接下來將鞏固提升全國文明城區創建成果,錨定“融入主城、領跑渝西”目標,堅持統籌城鄉、聯動毗鄰,打造更多標志性成果。
具體來看,城區重點突出“5+2”區域(幾江、鼎山、德感、圣泉、雙福5個街道+白沙、珞璜2個大鎮),著力優治理、促宜居、增韌性、強服務,有效促進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轉變。
實施城市文明培育實踐行動,江津將圍繞城市治理、城市文明等主題開展宣傳宣講,持續推進“小案小事”專項治理;實施城市環境“四化”提升行動,加大亂搭亂建、亂停亂放等違規行為的執法管控力度,推進口袋公園和社區公園建設;實施城市社區和諧共建行動,將城市治理有機融入基層社會自治,鞏固“城管進社區”成果,迭代“津管家”工作法,引導群眾主動參與城市治理。
以建設文明鄉風為重點,江津突出移風易俗、凝心鑄魂。推動“江理論津”理論宣講品牌在鄉村落地生根,積極組織“江小宣”基層宣講隊伍用群眾愿意聽的方式、聽得懂的語言開展黨的創新理論宣講;深入開展大操大辦濫辦“酒席”專項整治和殯葬領域移風易俗宣傳,減輕群眾在婚喪嫁娶中的人情負擔;積極推動傳統莊園保護利用,辦好“聯圣鐘云舫”系列賽事和賽龍舟、旱龍舟山歌會等非遺展示活動,用傳統文化滋養群眾精神生活。
“江津將加強與渝西城市文明涵養區毗鄰的永川區、璧山區等地的交流互動。”該負責人說,他們將共同推動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移風易俗、生態環保、森林防火、矛盾糾紛調解等方面的協同融入、資源共享,持續深化全國文明城區創建,深入挖掘涵養區特色資源和稟賦,探索打造“四區兩廊”標志性的城市文明建設品牌。
強化區域協同
輻射聯動其他地區共創文明
渝東新城城市文明涵養區包括涪陵區、長壽區、南川區、綦江區、墊江縣5個區(縣)和萬盛經開區,整體面積1123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96萬人。
渝東新城城市文明涵養區,核心是強化區域協同,梯次創建全國文明城區(縣),融合互動中心城區,輻射聯動渝東北三峽庫區、渝東南武陵山區,充分發揮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東部發展的文明支撐作用。
“‘四區兩廊’以功能分區與廊道串聯,構建起城市發展的新格局,在‘四區兩廊’布局里,涪陵有著獨特的區位優勢。”涪陵區委文明辦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渝東地區唯一的全國文明城區,在“四區兩廊”建設中,將爭做“先進生”,帶好區域“上進生”,推動“大綜合一體化”城市文明綜合治理與“四區兩廊”建設相輔相成。
在強化區域協同發展上,涪陵將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機遇,積極融入“一廊四帶”建設,建立跨部門、跨區域的協同治理小組,針對“四區兩廊”涉及的城市管理、生態保護、產業發展等事務,探索制定統一規劃與行動方案。同時,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共同協商解決荔枝古道研究、生態環境整治、保障生態廊道可持續發展等跨區域難題。還將聯合南川、武隆打造區域旅游品牌,推出跨區域的旅游游線,助力區域旅游經濟發展。
數字文明作為城市文明發展的新背景,數字化治理應用成為“必答題”。涪陵將依托“大綜合一體化”的數字化平臺,在“四區兩廊”全域部署智能感知設備,實時采集城市運行數據,運用大數據分析,精準定位城市文明建設中的薄弱環節,實現精準治理。“去年以來,我們以數字賦能城市文明建設,一鍵調度開展流動攤販整治、違規亂停、占道經營、行人橫穿馬路規勸,累計處置不文明行為1200余件。”該負責人說。
如今,在涪陵大街小巷、廣場街區、鄉村院壩,文明新風尚蔚然成風。涪陵持續鞏固全國文明城區建設成果,將文明創建融入“四區兩廊”建設的各個環節,點對點幫助武隆文明城區創建;深化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等細胞創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融合發展,持續擦亮涪陵“長涪匯、龍橋、藺市”段文明實踐示范長廊,提高公民文明素質和道德素養。
優化公共服務供給是文明建設的一項民生工程,涪陵將文化建設與群眾需求深度契合,依據“四區兩廊”不同功能定位,合理配置公共服務資源。在城市集聚區,以文明實踐陣地為“圓心”,打造“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在涪陵兩個千億級產業園區,加強教育、醫療等配套設施建設,滿足產業工人需求;在武陵山大裂谷、816工程、美心紅酒小鎮等文化旅游區,完善游客服務中心、公共衛生設施等,提升游客體驗。
注重城鄉協同
以文旅融合帶動文明發展
渝東南文明鄉風示范區包括黔江區、武隆區、石柱縣、秀山縣、酉陽縣、彭水縣6個區(縣),整體面積198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5萬人。
渝東南文明鄉風建設示范區則突出文旅融合、城鄉協同,統籌自然景觀和民族交融資源,弘揚少數民族文化、革命文化,以高品質的鄉風文明和民俗文化成果,賦能具有山地特色和獨特魅力的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
“石柱將聯合彭水、豐都等地,突出文旅融合、城鄉協同,弘揚土家族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推動具有山地特色和獨特魅力的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石柱縣委文明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石柱縣將依托黃水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和千野草場、萬壽山、西沱古鎮等旅游景區,結合革命烈士陵園、紅軍井、秦良玉等豐富的文化資源,深化文旅融合,打造具有山地特色的文旅項目品牌;重點開發土家擺手舞、玩牛等項目,通過舉辦非遺展演、萬人擺手舞、《天上黃水》土家大型歌舞劇、土家長桌宴等活動,弘揚少數民族文化,提升游客的文化參與感和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
同時,持續開展文明鄉風建設活動,通過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樹立新風正氣,提升村民的文明素養和鄉風文明水平;積極響應“萬企興萬村”行動,鼓勵城市文化旅游企業與鄉村文旅經營主體合作,引導鄉村居民對民居進行改造升級,改善鄉村人居環境,打造精品民宿、特色農家樂等,通過促進城鄉協同發展,提升鄉村旅游接待能力,讓“流量”變“留量”,為鄉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注入強勁活力。
突出生態優先
為長江經濟發展走廊提供文明支撐
三峽庫區沿江文明走廊包括豐都縣、忠縣、萬州區、云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7個區(縣),整體面積232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29萬人。
三峽庫區沿江文明走廊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統籌利用長江干支流特色地理景觀和歷史文化遺產,弘揚巴渝文化、三峽文化、革命文化、移民文化,持續深化文明旅游、文明交通等文明風尚行動,為長江經濟發展走廊提供文明支撐。
豐都作為三峽庫區沿江文明走廊“上游起點”,正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統籌推進文旅融合與城鄉文明建設,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文明動能。
豐都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全國文明城市建設方面,豐都圍繞“管統、治亂、補短、明責、賦能”目標,積極推進“小縣大城”試點建設,推進城鎮化新發展,搶抓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國家級試點機遇,一體推進城市形象定位、功能補位、環境升位、品質進位“四位同升”。
“孩子是未來的希望,培養他們的文明素養,就是為豐都的文明傳承播下種子。”該負責人表示,豐都正積極推進校家社協同育人實驗區建設,健全家庭教育互助育人體系。家長張先生說,現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一起關注孩子的成長,孩子變得更懂事、更文明了。
“豐都的使命不僅是守護一江碧水,更要讓文化成為發展的內生動力。”該負責人稱,未來,豐都將聯動長江干支流歷史文化遺產,以長江文化根脈為紐帶,打造沿江文明走廊文化標識,讓生態之美與人文之美交相輝映,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提供豐都實踐。
此外,在打造深化川渝新時代文明實踐“一廊四帶”方面,重慶將協同四川省委宣傳部,在川渝毗鄰地區30個縣(區、市)高標準建設川渝精神文明共建示范帶、紅色文化旅游走廊、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重要基地,賦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未來,我們將注重強根固基,實施項目帶動,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形成城鄉互動、分級分層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大格局,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條件。”市委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說。
責任編輯:熊世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