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市各項貸款余額首次邁上6萬億元新臺階——“智融惠暢”助力重慶經濟向上向好
2025-02-18 09:22:50 來源: 重慶日報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黃光紅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金融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能力,是建設西部金融中心的必然要求,去年,重慶金融系統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哪些支持?成效如何?
2月17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重慶市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第一場)——推進實施“智融惠暢”工程。會上,相關部門給出了答案:重慶金融系統大力實施“智融惠暢”工程,推動全市金融實現高質量發展,金融供給充足,為重慶經濟發展態勢向上向好提供了重要助力。2024年,全市社會融資規模增量達到7565億元;截至2024年末,全市各項貸款余額達60119億元,同比增長6%,首次邁上6萬億元新臺階。
精準支持重大戰略重點領域
去年末全市制造業貸款戶數達1.9萬戶
2024年,重慶大力實施“智融惠暢”工程,努力打造西部地區現代金融高質量發展標桿,扎實推進西部金融中心建設。按照市委、市政府相關部署,重慶金融系統在精準支持重大戰略、重點領域方面進一步加大力度。
“去年,我們以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為抓手,加大對國家重大戰略實施、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以及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支持。”人行重慶市分行行長姚力說。
比如,人行重慶市分行聯合相關部門印發《重慶市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三年行動計劃》,政策系統集成支持制造業發展。目前,相關政策成效已經開始顯現,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支持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項目總投資達119億元,貼息后利率僅為1.4%。
再如,全市金融機構綜合運用各類金融資源,為主導產業、支柱產業提供全方位服務;創新推出“經營成果掛鉤貸款”“貸款+認股權”“科企梯度貸”等金融產品和服務超百種,對特色優勢產業、“新星”產業集群提供專屬服務;實施首貸破冰、“一行一品”等專項行動,暢通“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此外,重慶還打造了長江渝融通貨幣信貸大數據系統,搭建了制造業支持政策庫、產品庫、企業項目庫、案例庫,實現“一網協同”落地各項支持政策。2024年全年,全市金融機構累計為4819個項目庫內企業提供貸款1571億元。
通過種種努力,重慶金融系統支持制造業發展和科技創新取得積極成效。據統計,截至2024年末,全市制造業貸款戶數達到1.9萬戶,同比增長22.8%;截至2024年年末,全市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達2617億元,同比增長14.6%;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突破7000億元,較年初增長8%。
在保障房建設、城中村改造、民營經濟等重點領域,重慶金融系統也給予了精準有效的支持。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全市保障房建設、城中村改造、“平急兩用”公共設施“三大工程”貸款余額達297億元,居全國前列;綠色、普惠小微、民營經濟等貸款增速均高于平均水平。
金融保障重大戰略能力也得到進一步提升。市委金融辦副主任、市地方金融局副局長龔榮潔介紹,2024年,全市銀行機構為成渝共建重大項目投放信貸資金超過1200億元;成渝金融法院、“雙圈發展基金”、“雙城增信公司”等實體穩定運行,有力支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內陸開放高地等戰略任務。
金融改革創新活力提升
去年全市新增綠色融資規模超2200億元
通過改革創新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是全市金融系統支持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又一項務實之舉。
“近年來,重慶積極推進區域性股權市場改革、綠色金融改革,建設‘渝金通’金融大腦、‘渝金盾’風險大腦信息系統,創新推出‘技改專項貸’‘知識價值信用貸’等產品,金融改革創新活力顯著提升。”龔榮潔表示,2024年末,全市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2.5%,連續7年實現“量增價降”。
同時,重慶還向國家爭取到AIC股權投資等試點,成立全國首支“銀發產業”保險投資基金,規模達100億元,多層次、立體化金融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
綠色金融改革也是重慶金融改革的“重頭戲”。2022年8月,重慶成功獲批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去年印發的《重慶市大力實施“智融惠暢”工程高質量建設西部金融中心行動方案(2024—2027年)》明確提出,推進綠色金融改革。
人行重慶市分行副行長溫江勇介紹,2024年以來,重慶金融系統強創新,綠色金融產品體系不斷豐富;重科技,數字支撐綠色金融改革不斷升級;優結構,綠色金融助力經濟低碳轉型成效明顯。
例如,三峽銀行、重慶銀行、興業銀行重慶分行在全國較早推出“取水權預質押貸”“排污權質押貸”“碳掛鉤貸”等產品,有效盤活存量生態資源,支持高碳產業轉型。目前,工商銀行重慶市分行、重慶農商行等眾多金融機構已累計推出綠色轉型金融產品330余款。
人行重慶市分行迭代優化“長江綠融通”系統,與市生態環境局的“氣候投融資”、市住房城鄉建委的“綠色建筑標識管理”等平臺互聯互通,助力金融機構識別綠色項目超2700個、融資對接超2800億元;碳減排支持工具、“綠票通”等貨幣政策工具支持銀行在渝投放貸款176億元,預計每年可實現減碳超460萬噸。
2024年,綠色金融與綠色產業“1+N”融合發展體系在重慶加速形成,全市綠色制造、綠色建筑等五大綠色產業綠色貸款占比超7成。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全年全市新增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貸款超110億元,有力支撐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
得益于上述舉措,綠色金融資源加速向重慶聚集。截至2024年末,全市綠色貸款余額超8200億元,同比增長20%,較全市各項貸款增速高14個百分點;2024年,全市新增綠色融資規模超2200億元,占新增社會融資規模近三成。
金融開放向縱深推進
西部陸海新通道相關領域融資余額突破6000億元
重慶金融開放也在向縱深推進。
“2024年,我們以高質量外匯服務助力重慶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溫江勇表示。
比如,人行重慶市分行牽頭建立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13+2”省區市金融外匯合作機制,探索“通道金融”一體融合發展;啟動跨境金融支持“渝企出海”專項行動,加強金融外匯政策集成、精準服務。截至2024年末,重慶與東盟涉外收支額突破70億美元,西部陸海新通道相關領域本外幣融資余額突破6000億元。其中,西部陸海新通道專項應用場景累計服務700余家企業融資結算54.6億美元,被中央網信辦評為區塊鏈創新應用全國“十大優秀案例”。
再如,人行重慶市分行聚焦穩外資穩外貿,促進融資結算高效順暢。2024年,重慶落地中西部首個跨境貿易高水平開放試點,升級優化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改革政策,累計便利300余家企業收支超1000億美元;落地資本項目支持重慶高質量發展試點,進一步便利外資企業在渝投資、企業借用外債和境外上市;采取小幣種避險、境內外聯動避險等措施,幫助企業降低匯率風險。2024年,全市外匯衍生業務簽約128億美元,服務企業480家。
此外,國家外匯管理局重慶市分局緊跟數字金融發展趨勢,推動線上服務全程通暢。其中,在跨境金融服務平臺上線了銀企融資對接、匯率風險管理等9個應用場景,累計便利全市近1800家企業、貿易融資結算576億美元,并支持銀行提供20多種線上跨境金融服務產品。
推動上市公司質量穩步提升
全市境內上市公司總市值達1.05萬億元
上市公司作為企業“領頭羊”,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力量。去年,為推動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重慶做了哪些努力?
“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的基石,重慶證監局加強央地協同、部門聯動,著力推動我市上市公司質量穩步提升。”重慶證監局副局長李鴻博表示。
去年,重慶證監局聯合市委金融辦制定了《常態化走訪上市公司工作方案》,實現調研走訪“全覆蓋”,協調解決上市公司實際問題41項;與市國資委共同開展市屬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發展質量提升專項行動。
同時,該局還推動上市公司穩健經營,服務地方經濟能力逐步增強;推動上市公司現金分紅、增持回購,提升投資價值。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重慶共有境內上市公司78家,排名全國第17位;境內上市公司總市值達1.05萬億元,其中2家公司市值超千億元,26家公司市值過百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78家境內上市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5849.28億元,研發投入146.47億元,繳納各項稅費371.38億元,提供就業崗位36萬個。
2024年,重慶有61家上市公司累計現金分紅250.18億元,同比增長49.83%,其中,18家公司實施春節前分紅55.42億元;上市公司及其股東實施增持回購19.36億元。
2024年,重慶還積極落實“并購六條”政策安排。比如,重慶證監局聯合市委金融辦印發《重慶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工作舉措》,舉辦并購重組專題培訓會,搭建產融對接平臺,依托本地資源稟賦,加強產業整合。這一年,重慶百貨成功吸收合并重慶商社,有效提升國有資產證券化率,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賽力斯等2家公司并購重組取得積極進展。
數讀>>>
重慶市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
?總體情況?
2024年——
全市社會融資規模增量達到7565億元
截至2024年末——
全市各項貸款余額達60119億元,同比增長6%,首次邁上6萬億元新臺階
?重點領域?
截至2024年末——
制造業貸款戶數達到1.9萬戶 同比增長22.8%
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達2617億元 同比增長14.6%
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突破7000億元 較年初增長8%
?金融改革?
2024年末——
普惠小微貸款余額 同比增長12.5%
截至2024年末——
綠色貸款余額超8200億元 同比增長20%
2024年——
新增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貸款超110億元
?金融開放?
截至2024年末——
重慶與東盟涉外收支額突破70億美元
西部陸海新通道相關領域本外幣融資余額突破6000億元
?推動上市?
截至2024年末——
重慶共有境內上市公司78家
排名全國第17位
境內上市公司總市值達1.05萬億元
(記者黃光紅整理)
責任編輯:鄧旻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