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天大的小事兒”——解讀創新大城善治的“永川密碼”
2025-01-13 09:21:48 來源: 重慶日報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自誕生之日起,就成為了容納并服務于人民的平臺。
改革開放后,搭乘大國崛起的快車,人們居住的城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重慶也成為我國轄區面積和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熙來攘往的城市發展背后,治理矛盾也在疊加發酵。
大城如何善治?
連日來,記者深入正加快培育建設市域副中心城市的渝西重鎮——永川區,走訪區、街鎮、社區三級治理單元,近距離探尋該區因地制宜破解城市公共治理難題的“密碼”。記者發現,該區以黨建引領為抓手,在創新城市治理上下足“繡花”功夫,逐步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層治理經驗。
密碼一
破解治理任務超載之難
“劃大為小,分而治之”消除治理盲區
1月3日,記者來到永川新舊城接合部的銀山源小區,這里交通便利,常住人口約1.3萬人,人口稠密且人員結構復雜,鄰里糾紛、物業糾紛時有發生。
“當時,我們發現問題的癥結主要在于人口規模大和密度高。”永川區委組織部主要負責人介紹,因而容易產生公共服務供給不足不均不精準,以及治理任務超載等社會問題。
類似情況,在永川并不鮮見,已有的34個城市社區中,常住人口1萬人以上的就有23個。特別是位于永川新城區的中山路街道,聚集了永川城區常住人口的一半左右,達40萬人。該街道云谷社區僅有1.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高達2.2萬,人口密度接近1.6萬人/平方公里,約為該區人口密度的22倍。
人口規模越大,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供給的體量就越大,與有限的社區治理人員供給產生矛盾。記者在永川多個人口超過兩萬的大型社區采訪時了解到,社區“兩委”專職干部均不到10人,算上近年招聘的專職網格員,每萬城鎮常住人口配備的專職人員也僅為17人,疲于應對各種事務,人少事多的情況時有發生,造成了“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見”等職能資源分散、缺位等問題。
此外,規模大、密度高還帶來了訴求多元,標準不一。中山路街道云谷社區黨總支書記唐宇告訴記者,該社區有商品房、保障房、安置房、老舊小區、單位小區等不同類型的居住單位,既有一老一小的養老和托幼需求,也有青年人的學習和就業需求,很難用一套模式、一組標準有效回應所有訴求。
城市治理,最怕的是盲點、斷點。條塊分割處、權責交界地,往往是“治理木桶”最短的那塊木板。
精細化治理成為永川的起手式。“劃大為小,分而治之,有利于破解治理單元規模過大導致的管理幅度過大、基層權責不匹配等一系列問題?!鄙鲜鲐撠熑吮硎?。
城市之大,動輒以幾十乃至幾百平方公里、百萬乃至千萬人口來論;而治理之小,往往是以一街一巷、一門一戶來計。當前語境下的城市治理,就是要管好樁樁件件“天大的小事兒”。
在此思路下,永川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將“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的做法用于城市社區痛難點治理,深入實施“百區(小區)示范、千網(網格)提升”工程,全覆蓋建立468個小區(片區)黨組織與2175個網格黨組織,建立健全小區治理與網格治理的職責清單,不斷壓縮推諉扯皮的空間,探索完善治理閉環。
去年4月的一天,隨著“砰”的一聲巨響,中山路街道陽光尚城小區物業管理公司辦公室的一堵墻被大錘敲開,小區黨支部、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的辦公室得以打通,既能讓小區基層治理最重要的三方信息互通共享、共商共治,又能節約運營成本。
推而廣之,永川在全區范圍內探索推行小區治理(物業管理區域)與網格治理在組織、人員、服務、陣地和機制“四融合一貫通”,推動51名小區黨組織成員、158名業委會成員、395名物業工作人員與網格工作隊伍交叉任職、雙向服務、發揮作用,推動家庭、鄰里矛盾糾紛等“小事私事”在網格就地化解,小區公共環境、公共收益、公共資產、物業矛盾糾紛等居民“共事”在小區內依法民主決策。
與此同時,永川組織7800余名在職黨員回小區報到,配備專兼職網格團隊5250人,推動公檢法、水電氣訊等部門行業人員和教師、醫生、調解員等1萬余人下沉到小區(網格),到達社會最小細胞,最大程度解決社區人手不足的問題。
由此,不少調解高手有了專職網格員、居民小組長等身份,得以發揮人熟地熟事熟優勢,就地化解矛盾。
截至去年底,永川共受理涉鄰里糾紛、物業矛盾糾紛等信訪問題116件次、189人次,同比分別下降50.2%、64.8%。
密碼二
破解軟硬件不足之難
“硬件改善、機制重建”賦能社區治理
每一種“大城市病”的背后,往往都有一個共性問題——城市擴張過于迅猛,硬件軟件沒有及時跟上。
“許多老舊小區的矛盾糾紛,大多源自硬件的不足?!庇来▍^委組織部副部長、區委直屬機關工委書記郭磊認為,應在區網融治的框架下進行硬件上的建設與完善、機制上的重建與賦能,從而實現“軟硬”兼施。
郵電小區位于勝利路街道玉屏路社區,始建于1979年,歷經近半個世紀后,許多設施老化甚至無法發揮作用,居民曾對此怨聲載道。
“改造前,線路管網老化、道路坑洼不平、生活污水橫流?!比硕甲≡卩]電小區的居民舒朝霞說,當年大家在這樣的環境里居住,“怨氣自然多一分,鄰里矛盾也隨之增多”。
2023年6月,永川投入資金,為該小區量身定制改造提升方案:增加阻燃雨棚約2200米,拆除更換原外墻的鑄鐵排水管道,小區進行人車分流,規范機動車停車位……
整潔的小區路面、博物館式的郵電老物件展示,讓這里既井然有序,又有了一種特別的文化韻味,一些曾經搬出去的老街坊也開始“回流”。
居民們找回了共建小區事務的熱情,積極參與到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企業三方共建“三方辦”中,共同商討解決小區治理難題,“去年以來,‘三方辦’已成功解決了屋頂漏水、圍墻安全隱患等問題39件?!庇衿谅飞鐓^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游春艷說。
永川區住建委提供的數據顯示,老舊小區改造以來,該區累計投入資金13.8億元,共實施改造城鎮老舊小區630個,惠及居民7.2萬戶。
硬件得到一定完善后,永川開始在社區治理的“軟件”上下功夫。
——梳理三張清單,實現精準投送。
“我們推動轄區230余個機關企事業單位、駐區單位、大中專院校等黨組織與34個城市社區共建社區‘大黨委’?!惫诮榻B,同時梳理共建單位場地、人員、資金等6類資源清單,以及社區居民對文化活動、環境整治等9類需求清單,根據供需匹配形成項目清單,把黨群、公共、社會服務精準投送到千家萬戶。
——拓展應用場景,提升便民服務水平。
永川綜合考慮社區規模體量、文娛業態、居住人群等,結合資源資產盤活,打造320個“家門口”的鄰里驛站,拓展社區送餐、親子閱讀、用工信息等居民高頻服務“微場景”。
——強化數字賦能,讓社區治理更智慧。
1月10日12時,記者在永川區中山路街道云谷社區采訪時發現,食堂里的智能終端會根據每位食客的年齡和身體情況形成推薦食譜,還會對用餐情況進行分析,形成健康檔案。
這是全市試點的首批現代社區的一個智慧場景。永川聚焦社區居民日常生活的高頻服務事項,開發了“永享家”居民端小程序,集合了報修、理發、就診等43項微應用,讓居民幸福生活“觸手可及”。
密碼三
破解資源供給不足之難
敢于做“減法”,舍得投入做“加法”,讓居民享受更多實惠
“治”是方式,“享”是目標。
治理城市,既要敢于做“減法”,更要舍得投入資源做“加法”,讓人們享受到便利實惠。換言之,既要為社區工作這輛“大車”減負,避免社會工作者因職責泛化等陷入疲于應付的境地,也要為“小馬”賦能,推動服務資源的高效配置。
云谷社區聚集了云谷大數據產業園就業人口2萬余人,集聚了抖音、百度、騰訊、阿里巴巴、愛奇藝等企業531家,“我們根據云谷社區大數據人才較多的特點,規劃建設了云谷書屋、健身房、人才會客廳、全齡教育場地、社區食堂等47個功能場景。其中全齡教育場地白天是‘老年大學’,晚上就成了‘青年夜?!?,周末還可以幫助學生輔導作業。”永川區住建委副主任晏家勇介紹。
當然,高新技術企業林立、發展活力涌動的永川,同時有老城區老舊小區多、老年人多、老齡化程度高的“B面”,于是根據人口結構優化公共服務配置成了“加法”的另一個選項。
在郵電小區這樣老年人多的小區,永川因地制宜對各單元(樓棟)進行無障礙“微改造”,打造老年人活動室、社區食堂配餐點等適老化區域,為老年人日常生活提供便利?!斑@里的老鄰居多、老熟人多,我們就組織小區黨支部、網格員、物業、業委會開展鄰里運動會、露天電影播放等活動,強化鄰里之間的情感聯系。”晏家勇說。
有人的地方就有需求,當這種需求成了規模,商機開始涌動。
“我們社區有3.2萬人,其中絕大多數是‘一老一小’,對養老、托幼、送餐、電器維修等服務需求很大?!庇来▍^勝利路街道萱花路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伍景紅說,萱花路社區于去年4月注冊成立了云鄰家智慧生活服務有限公司,為老百姓提供上述服務,她兼任公司法人。
這是永川參照強村公司而成立的第一個“強社公司”,依托轄區的學校、醫院等企事業單位資源,再將社區的能人和手藝人有效組織起來,該公司收費比市場價低30%以上,不到8個月時間已收入40多萬元,初步實現了“惠民便民+自我造血”。
有了收益,萱花路社區實現了“微更新”。記者采訪時,三三兩兩的居民正在新修的社區廣場下棋、打拳,怡然自得。
“當陌鄰成了睦鄰、生人成了熟人,鄰里糾紛數量就大幅減少,凝聚力越來越強?!庇来▍^委組織部主要負責人總結道,“再往深了看,一個單純的生活空間成了精神家園,我們也實現了基層治理的新目標?!?/p>
記者手記>>>
治理之道,貴在精準
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強調,重慶是我國轄區面積和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要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
山川縱橫、坡高崖陡的地勢,沿江而展、依山而建的城市樓群,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的城市特點,無不考驗著這座城市治理工作的科學性和精準度。
治理方法當然不唯一,但精準一定是其一。
人們在消費時,“一對一”服務是最細致、最能滿足個性化需求的,這就是因為精準。而不管是城市治理還是鄉村治理,都是為老百姓服務,因為人手關系當然不可能做到“一對一”,但正因為是“一對多”,才更需要講效率、講方法。
所以,我們在永川看到“分而治之”的智慧——在黨建的統領下,將城市基層治理網格化,并與小區治理有機融合,從而實現精細化治理、精準化服務。
為什么要網格化?就是要讓居民“自下而上”的權益訴求與政府“自上而下”的治理訴求雙向奔赴,許多網格員本身就是小區居民,哪家有個風吹草動、雞毛蒜皮的事情,他們幾乎第一時間就能趕到,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
為什么要數智化?這是一個手段和工具。大數據時代,每個人的活動都會產生一條條記錄,依靠大數據的匯總、比對和分析,能更高效清晰地明白老百姓需要什么,使服務更周到。
當然,用繡花功夫推進治理的精準化,不僅要聽需于民、問計于民,更要動員人人參與、人人共享——還是那句話,服務對象這個分母和服務工作人員這個分子越趨近,城市治理才越精細。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劉長發 李波 顏安
責任編輯: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