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新使命 區縣談落實”主題新聞發布會(第三十九場)|共享潼南 “美美與共”聯動遂寧共同打造橋頭堡
2024-11-04 11:09:15 來源: 華龍網
華龍網訊(首席記者 羊華 記者 殷睿)一條涪江,為重慶潼南區注入了生態之美,也拉近了四川鄰里的距離,“共享”成為協同發展的高頻詞。
好山好水,美美與共,潼南著力建“兩城”,分別是宜居智慧活力有尺度的濱江新城、“世界寬谷·田園城市”綠色生態城;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潼南則給出了“一極一堡”的新思路,全力打造成渝地區中部崛起增長極、成渝腹心高水平開放橋頭堡。
在川渝相鄰地區中,潼南與四川遂寧抱得更緊、走得更遠。
共享式發展,已成為潼南追求高質量發展的廣泛共識。

共享數字化
構建數字服務全場景
作為數字重慶“1361”中的“3”,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是數字重慶建設最大特色、最大亮點和最具辨識度的重大成果,潼南也緊跟數字重慶建設的步伐,打造了潼南區數字化治理中心。
華龍網記者注意到,治理中心大屏幕上感知預警、指揮調度、數據治理、效能考評四個板塊的數據不斷滾動,技術負責人介紹,該系統集成公安、應急等10個數字化指揮系統,編目接入視聯、物聯、智聯感知設備16萬余個,上線市級綜合場景應用40個,形成感知預警、決策處置、監督評價、復盤改進業務閉環工作體系。

治理中心只是潼南城市數字化的一個縮影,該區將數字化賦能在方方面面,在工業領域,潼南新建了一批數字車間、智能工廠和創新示范工廠,引導企業打造自己的線上業務和管理系統,例如當地企業巨科環保,開發了廢污監測系統、廢車流程監測系統、廢舊電池監測等系統。在民生領域,創新推出了一批具有潼南辨識度的特色數字應用,如新時代數字生命工程應用,通過整合潼南涪、瓊兩江沿線高空云端攝像頭,補點建設沿線監控盲區攝像頭,實時云監控船舶通行、河道水位、下河野游等情況,第一時間智能預警,快速響應處置,有效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又如對城鎮小區、背街小巷等重點區域進行生命通道全量納管、占堵行為全時監測、風險隱患全域感知,有效破解了生命通道監管難題。此外,通過數字化手段,從生長養護、認養管理、文化挖掘等方面,實現了對全區所有古樹名木的在線智能管護和文化傳播,創造了全市首個“生態+文化”融合發展應用。在醫療領域,潼南區人民醫院則運用數字化技術,將醫療服務搬到線上,建立了線上申請、線下服務的新型醫療服務模式。
潼南區相關負責人說,該區將持續提升城市智管水平,并加快建設國家數字鄉村、大數據產業園,強化智能終端、物聯網、人工智能的應用,讓人人都能共享數字化的紅利。
共創宜居城
濱江+寬谷美美與共
為提升城市品質,潼南給出了“兩城”的建設理念,即宜居智慧活力有尺度的濱江新城、“世界寬谷·田園城市”綠色生態城。
華龍網記者了解到,潼南建成區面積35平方公里、35萬人口。
該區決定走“精明城市、緊湊城市”“小而美、小而特、小而精、小而雅”的精美城市道路,統籌山、水、人、業、城等要素,因地制宜規劃、依山就勢建設,塑造可持續發展城市樣板。按照“定規模、定邊界、優結構、優布局”思路,優化“一江兩岸、三軸五組團”空間結構,提升城市能級和空間品質,構建50平方公里、50萬人口“雙50”城市空間發展框架。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形象工程,穩步推進城市漸進式微更新,加快補齊既有社區養老、托育、停車等服務設施短板,打造“15分鐘城市生活圈”,讓街區煥發活力,讓空間適合共享,讓社區更加宜居。
“世界寬谷·田園城市”綠色生態城,則是潼南結合自身地理、氣候特點,推出的城市發展新理念。
據潼南區相關負責人介紹,位于城區的30公里濱江岸線,江水、岸線、沿江平壩,形成了50平方公里的秀美“寬谷”,中間有數萬畝蔬菜基地,城鄉融合的未來鄉村“涪江壹村”,與周莊、烏鎮齊名的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雙江古鎮,西南地區保存最完好最精美的明清建筑群,以及世界第一室內飾金大佛等歷史古跡和人文景觀。

“我們正與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合作,運用新加坡‘花園城市’建設理念,把潼南打造成為‘世界寬谷·田園城市’。突出產城景融合,堅持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彰顯潼南山水城、江壩嶺本底特色,規劃建設6條生態廊道,重塑30公里親水岸線,建設總長50公里最美濱江綠道,塑造涪江生態景觀帶、濱江田園綜合體,繪就河谷階地、魅力江城的城鄉區域‘和諧共美新畫卷’。”該負責人說。
共建橋頭堡
遂潼一體化多點開花
置身川渝相向發展的橋頭堡,潼南除了做好自己,還與好鄰居遂寧“雙向奔赴”。
兩地在改革和資源共享方面,實現了多個層級的“一體化”。
在交通一體化方面,打造遂潼快捷通道,開通了公交化列車。在物流園一體化方面,合作貫通涪江黃金水道,升級建設渝遂骨干物流通道,2028年有望實現千噸級輪船直達重慶朝天門港,推動遂潼先行區對接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重慶)樞紐港產業園。在產業一體化方面,遂潼兩地“有氣”,是西南油氣田的主產區;“有菜”,均是川渝蔬菜保供的主基地。
相同的產業,為共享發展機遇提供了可能。
一方面,兩地抱“氣”取暖,協同打造天然氣綜合利用產業園,今年6月潼南年發電量21億度的華電集團熱電聯產項目開工建設。另一方面,同炒“一盤菜”,唱響“潼南綠”和“遂寧鮮”品牌,共同打造渝遂綿優質蔬菜生產帶核心區,共建成優質蔬菜基地12萬畝、年產值約20億元。
在政務一體化方面,遂潼兩地率先啟用遂潼“一卡通一碼通”平臺,實現23項功能互認互通、協同共享,已為15.6萬余人次提供便捷服務。同時,兩地全面落實311項川渝通辦事項,共同梳理99項“遂潼通辦”事項清單,實現跨區域民生互惠互利,兩地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

此外,在生態環保一體化方面,遂潼涪、瓊兩江橫貫,跨界河流眾多,共同肩負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重要使命,兩地亦攜手共建涪江生態廊道,全流域共治一江水,在全國率先推行了跨界巡河“多走一公里”,為應對頻繁多發的過境洪災,還共繪預警調度“一張圖”,“一張圖”盡覽全流域、“一張圖”預知水雨情,實現兩地防災減災救災聯防聯動、協同作戰。
從數字化應用,到城市化建設,再到跨省域協作,潼南圍繞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寫好了“共享”的文章,擔起了“橋頭堡”的責任,也為現代化新潼南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劉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