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 |?“三館一院”讓考古遺產“活”起來
2024-08-27 07:10:00 來源: 華龍網 聽新聞
戴上3D眼鏡體驗一次穿越,在標本中探尋巴渝文脈,在書院赴一場書香的邂逅,還能喝上一杯“考古咖啡”……在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能夠滿足你對生活的無限向往與追求,感受不一樣的小愜意。
近年來,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通過與教育互動、與科技聯姻、與創意嫁接、與旅游相融,創新推出“三館一院”,讓陳列在大地的遺產煥發光彩,沉睡在庫房的文物重獲生機,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綻放活力。
其中,由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以“三館一院”為主體申報的“重慶開放考古遺產資源 推動讓文物活起來”項目入選國家文物局“年度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案例”。
自2022年9月啟動運行以來,“三館一院”已深深植根于城市的文化脈絡之中,不僅成為了廣大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也吸引了無數游客慕名而來,成為大眾探尋城市文脈、享受藝術盛宴的必游之地。
如何讓“藏在深閨”的文化遺產“活”起來?又如何創新推出“考古+”發展新路徑?近日,華龍網記者走進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探尋“三館一院”運行的“思”與“行”。

文物活化利用的深探索
來到渝中半島,枇杷山郁郁蔥蔥,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坐落在這里。過去,這里出入最多的是文博工作者,但近兩年以來,這里頻繁出現游客、學生等新身影,逐漸成為了大眾必去的打卡點!
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為何受到這么多人關注和追捧?它的蝶變故事還得從2022年說起。
2022年全國文物工作會議將“文物活起來”納入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文物活化利用已成為推動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展現中華文明時代風采的重要抓手。
在此背景下,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緊扣時代脈搏,形成“考古-研究-保護-闡釋-利用”一體化發展模式,最大程度釋放文物活力,促進考古研究、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作為我市專業文博考古機構,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有著豐富的考古遺產和文物資源。為推動文物事業“雙創”發展,經過前期不懈探索和籌備,2022年9月,在市文旅委的支持下,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館一院”正式建成并對外開放。

何為“三館一院”?即“重慶考古虛擬展示體驗館”“重慶考古標本陳列館”“重慶故事館”“枇杷山(考古)書院”,創新打造的開放考古項目,為大眾提供多樣化的文化服務。
作為以考古文物為主體而誕生的“三館一院”,在當下最前沿數字技術的加持下,不僅讓文物“活”起來,更是讓古老文物換一種方式走進大眾視野。
開門就是展覽,關門就是庫房,這是重慶考古標本陳列館的定位,以“半藏半展”的模式,展出《巴風渝韻》《美石美刻》《春秋不朽》三大標本陳列展,文物標本2280件,系統呈現出重慶歷史文化發展脈絡,搭建起公眾特別是青少年探知巴渝文脈的橋梁。

在重慶考古虛擬展示體驗館內,隨處可見3D全息投影、全景五面屏、三維掃描、VR等數字技術的運用,為文物插上“科技的翅膀”,讓考古現場、考古遺址、文物標本三維數字化重現,激發公眾對考古的熱情。
依托原中共重慶市委會辦公大樓舊址(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報告廳建成的枇杷山考古書院,在架圖書3萬余冊,開放近兩年來,吸引了眾多市民朋友前來打卡,與文物親密邂逅,在閱讀中探尋巴渝文脈,還能感受文物中蘊含的絢爛傳統文化。
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白九江接受采訪時表示,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立足自身考古遺產資源,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借助科技成果賦能,不斷擴大聯盟“朋友圈”,讓考古遺產“活”起來,彰顯了研究院將發展成果與大眾共享的職能職責,也成為全國同類考古機構中具有可借鑒性的活化利用經驗。

“考古+”創新發展的新路徑
文物活化,重在利用,以“三館一院”為依托,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不斷探索“考古+”創新發展的新路徑。
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眾考古中心主任吳廣參與了“三館一院”建設運營工作,見證了它的孵化與成長。他談道,“三館一院”的建成投用,是推動文物活化利用的創新之舉,如何利用起來,運營好,我們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除了實現展陳展示這一功能,讓大眾能夠參與才是最終目的。
面對“三館一院”的運營,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也作了一些嘗試。2022年9月29日,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重慶長嘉文旅有限公司達成合作,依托“三館一院”文物活化利用平臺,啟動打造“重慶考古”系列研學項目。

在模式上,采用公益加市場運營,打造多樣化、多層次和規模化的研學活動,開發出考古直通車、“我在山城修文物”模擬修復課程、考古奇妙之旅、沉浸式戲劇、考古少年團和考古聯盟校等適合各年齡段的研學子品牌。
考古知識普及、沉浸式參觀學習、深入互動體驗與角色演繹......通過一場研學活動,讓學生們親近考古、認識考古、體驗考古,逐步深入學習,培養參與者的持續學習能力。
此外,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還與重慶各中小學展開合作,利用“三館一院”平臺,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向廣大學子傳播考古知識、歷史文化和文物保護理念。
2023年6月,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重慶市第一中學校簽訂文化遺產保護研學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共同建設文化遺產保護研學活動教育平臺,通過開展系列實踐活動,幫助中學生了解、認識文化遺產的價值與意義,培養中學生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今年5月,重慶考古聯盟校楊家坪中學走進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通過“探尋考古學科的奧秘”“仿制歷史文物展覽”“文物講解課堂”等形式,在褪色被塵封的歷史文物里,展開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
“重慶考古”系列研學項目自啟動以來,已開展150余場活動,接待8萬余名參與者,在巴渝大地掀起了文物考古學習體驗的新潮流,并于今年獲評全國新時代終身學習品牌,入選“特別受百姓歡迎的終身學習品牌項目”,項目成為文物考古研學的新典范。
“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打造了一個集學習與實踐于一體的研學基地,通過‘考古+庫房’‘考古+科技’‘考古+傳播’‘考古+旅游’‘考古+市場’五個方面釋放文物的魅力,打造出獨具特色的研學品牌。”吳廣如是說。

搭建考古與大眾的文化橋梁
在歷史的長河中,每一件文物都是時間的低語,承載著往昔的輝煌與滄桑。
而今,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以創新的姿態,將傳統與現代巧妙融合,依托獨特的“三館一院”,引領著一場文物活化利用的新風尚。
具體來說,通過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價值與故事,探索出“考古+文創”新模式,推出了一系列獨具匠心的文創IP,讓沉睡千年的歷史記憶以全新的面貌躍然于當代生活之中,實現了從展品到可觸摸、可感知、可體驗的文化創意產品的華麗轉身。

在實施方向方面,圍繞打響“重慶考古”品牌,向社會企業開放授權“重慶考古”IP,培育出“考古咖啡”品牌店鋪;提取巴文化、大溪文化文物元素,設計開發鳥形尊煙熏爐、“溪世珍寶”考古盲盒、巴蜀圖語文創傘、吸附式文物修復益智教具等20多種巴文化特色文創產品。
白九江說,文創IP化,是“藏在深閨”的文物的一次變革,是推動考古遺產資源資創新活化,讓精美文物多姿多彩地“飛入尋常百姓家”,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如果文創IP是生動實踐,藝術化再現則是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推動考古成果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又一重大舉措。
2022年7月,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磅推出原創紅色黨建劇《無聲的英雄》,依托重慶市豐富的紅色資源和考古研究成果,通過沉浸式劇場的形式,打造逼真的歷史場景,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

同年,依托枇杷山寶庫,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重慶長嘉文旅有限公司共同推出沉浸式懸疑話劇《霧起江州》,在歷史建筑活化利用上開辟出新模式。
截至目前,兩部劇目已累計演出近500場,接待觀眾上萬名,成為呼應重慶城市之魂,彰顯獨特考古文化魅力的都市文旅新典范,為大眾構建豐富多彩的公共文化空間。
今年4月,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動四川美術學院、華龍網隆重推出藝“述”考古創意大展,吸引了全國各地的設計師的目光,在新的藝術語境下讓沉睡千年的文物“活”了起來。
枇杷山書院常年開展的專家講座、文化講壇等豐富活動,已經成為考古專業人員和歷史愛好者的閱讀交流新空間,成為重慶歷史文化的“知識窗”、學術交流的“大講壇”,并獲評“書香重慶”活動“十佳最美閱讀空間”。

白九江表示,下一步,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將進一步強化考古研究和文物保護,深入做好文物、文創、文旅融合發展的大文章,系統活化利用不可移動文物、考古出土標本、歷史文化知識譜系等資源,讓重慶考古形象更“靚”、巴渝文化更“活”、文旅融合更“火”,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時代生機。
文/華龍網記者 陳發源 圖、視頻/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責任編輯:陳發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