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小眾書店觀察⑥ |?23年經久不衰,這家小書店如何成為二手書店中的“頂流”?
2024-08-12 20:25:13 來源: 華龍網 聽新聞
編者按:
在人們的刻板印象中,書店只賣書,也只有“讀書人”才會去書店。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實體書店的發展舉步維艱。但在重慶,仍有一些小眾書店活出了自己的“小確幸”。連日來,華龍網記者走訪重慶多家小眾特色社區書店,探索實體書店的生存現狀和出路。
華龍網訊(王景行)1米寬的門洞,不足10平米的空間,泛黃的古籍和期刊報紙,從地板一直堆到了房頂……這可不是一家舊書回收站,而是藏身于重慶渝中區中興路運營了23年的二手書店——棄書庫。
書店創始人王米瑜已經75歲,從讀書、愛書、癡書到經營舊書,他的后半生都在與書打交道。在這樣一個“破舊”的書店,淘書者卻是絡繹不絕。每逢周六這里還會有自發的讀書沙龍,淘書愛好者們相互交換,互通有無。今天,我們一起看看這家“經久不衰”的書店背后的故事。

23年的堅守 讓被拋棄的書有個“家”
在棄書庫兩間四四方方的小屋子里,從地面到天花板塞滿了各種類型的舊書,包括上世紀的漫畫、連環畫、都市小說和武俠小說,也有中文系的教材、參考資料,還有文學評論、美學理論合集等。
書店老板王米瑜,書友們都親切地叫他“老王”。23年的時間,老王收集了二十萬余冊舊書。

“書店的舊書有的是讀者搬家不要了拿過來的,有的是從書販手里收來的,有的是從拾荒者手上買的,有的是從廢品收購站買的??吹胶煤玫臅划斪鲝U紙賣掉,太可惜了,書的價值遠遠高于它們的重量?!蓖趺阻じ嬖V記者,再三考慮后,2001年,老王開了這家書店,并給書店取了一個雅名,叫“棄書庫”。
舊書收購回來后,老王都要對它們進行簡單的清理、修補,有的還要把“分身”的封面和封底粘合起來,甚至酒精消毒。老王希望讓舊書重煥生機,不辜負這些精神食糧。
老王守著書店23年,周末從不打烊,每年只有春節關門5天。有人稱他為“救書人”,老王對這個稱呼很滿意,他笑著說,他希望讓這些舊書有個“家”。
“店內皆同學” 讓讀者自在淘書
走進棄書庫,一眼看到書店張貼著有點年份的五個大字“店內皆同學”。老王說,進了書店就等于進了學堂門,在棄書庫里人人皆“同學”,無論是誰,只要愿意來看書,他都歡迎。

61歲的李大爺是書店眾多“同學”之一。因為住得近,時常來棄書庫租書,歷史、詩歌、武打都是李大爺的心頭好,兩塊錢一本的租書價格讓李大爺輕松“拿捏”。
48歲的“棒棒”李明文也是棄書庫的“學生”。他沒上過學,就看些淺顯易懂的諺語書,遇到不明白的就問問老王和其他顧客。棄書庫經營了23年,李明文也來看了二十來年,棄書庫圓了他的讀書夢。
“在這里,買書看緣分,淘書憑本事?!蓖趺阻ばχf,來書店看書應該是自由的,無論是肉體還是靈魂。
基于這樣的理念,棄書庫在布局上也是“自由”的,各類書籍毫無規律地堆積著,沒有分類,也不定價,讀者可以在狹窄的空間里自在地“淘書”,看到自己中意的,再和老王商量買書的價格。

書店這樣賣書,不會虧損嗎?
老王解釋到,書店本身租金便宜,收購舊書的成本也不高。讓讀者在書店享受“淘書”的樂趣,讀者自然會愿意來。書店有了人氣,經營自然也不會差。
收獲關注65萬 成為二手書店的“頂流”
書屋與眾不同的經營方式、獨特的氣質,吸引了眾多媒體和讀書愛好者的關注。2019年,棄書庫的照片登上了《人民日報》,并配文“書屋的氣質”。
除了附近的居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愛上了“淘舊書”,這是讓老王沒有想到的。在社交媒體上,棄書庫有著眾多“打卡”教程,在小紅書上更是俘獲65萬人的芳心??梢哉f,在重慶的二手書店中,老王和他的“棄書庫”已經成為“頂流”。

“一位來重慶旅游的‘00后’在十八梯游玩后,來到棄書庫整整選了2個小時的書,買了十幾本帶走。他說第一次在這么狹小、雜亂的書店淘舊書,翻閱了好久后找到自己喜歡的書,這種體驗特別棒?!崩贤醺嬖V記者,“對于愛書者而言,淘書的過程是一種莫大的享受”。
年輕人中喜歡讀書的很多,也能接受舊書交易,這增強了老王對舊書市場的信心。
數字化時代為閱讀帶來了更多元的選擇,但紙質書的文化價值和獨特魅力依舊不可替代。在實體新書、網絡圖書層出不窮的當下,舊書或因不可再生性,或因實惠價格,或因內容裝幀,或因往昔情懷,仍保有不小的市場空間,更是另一種關于“閱讀”的打開方式。
年過七旬的老王和棄書庫相依相伴走過了23個春秋。其中,既有讓舊書“變廢為寶”的情懷,又有讓書店“雜亂無序”變成“獨特美感”的智慧,更有眾多讀者對“淘舊書”這種購書方式的認可。
老王說,他會一直把書店開下去,為書店的“舊書”而開,為書店的“同學”而開,為眾多“淘書人”而開。
23年,一個人,一盞燈,一間書屋。燈光雖然微弱,卻溫暖人心,照亮前路。
棄書庫
地址:渝中區中興路134號
交通路線:乘坐軌道交通1號線到較場口站,從4號口出站沿中興路步行400米
往期回看:
重慶小眾書店觀察② | 書店每周只賣一款書,這是行為藝術還是“任性”營銷?
重慶小眾書店觀察③ | 在城市旅行中閱讀,逛書店也能很“city”?
責任編輯:王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