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馬”到“小馬”看重慶推進高效能治理
2024-04-29 06:12:09 來源: 華龍網-重慶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強調,扎實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化城鄉精神文明建設,推進移風易俗,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全面推進韌性城市建設,有效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城市治理涉及方方面面,首要的是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做好預案、精準管控、快速反應,有效處置各類事態,確保城市安全有序運行。
核心提示
“辦事的群眾都喜歡稱呼我‘老馬’,但是沒想到習近平總書記那天也這樣稱呼我為老馬同志,這讓我很激動。”回憶起2018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的情形,馬善祥至今難忘。“前段時間,總書記到重慶考察時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馬善祥說,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令人振奮。
馬善祥是重慶市江北區觀音橋街道“老馬工作室”負責人。2018年全國兩會上,他向總書記匯報:自己做群眾工作30余年,一直在基層直面微小、繁雜的矛盾糾紛,有的基層干部就認為,這些工作意義不大、難出成績。“要多積尺寸之功。小事小節是一面鏡子,小事小節中有黨性、有原則、有人格。要牢記‘堤潰蟻孔,氣泄針芒’的古訓,堅持從小事小節上加強修養,從一點一滴中完善自己,嚴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漸,時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馬善祥說,總書記的話,他牢記在心,對自己工作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多年過去了,馬善祥依然奮戰在基層一線,不僅如此,他還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小馬”,為重慶實現高效能治理“添磚加瓦”。
矛盾糾紛越來越少
眾多“小馬”活躍在基層治理一線
“我們需要千千萬萬個像老馬同志這樣的基層干部。”近年來,馬善祥不但堅持做好矛盾糾紛化解工作,還在當地支持下開展了“老馬帶小馬”行動——將自己多年工作總結出來的起身迎接、請坐倒水、傾聽記錄、交流引導、解決問題、出門相送“六步接待法”,以及以法律人、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以德潤人、以利安人等調處方式分享給“小馬”們,讓他們在基層治理中更好化解矛盾糾紛。
江北區公安分局觀音橋派出所教導員朱冠霖,就是“小馬”之一。
2010年,參加工作不到一年的朱冠霖,在一次調解鄰里糾紛時見馬善祥非常善于化解矛盾,于是決定拜馬善祥為師。馬善祥欣然答應,并將自己總結出來的經驗傾囊相授。在隨后的工作中,朱冠霖帶領派出所成立全市公安系統第一個“小馬工作室”,摸索出一套與公安工作相融的“6+X”警民聯調工作法。
“6”即轄區內6個社區,由每個社區的社區民警牽頭,實行警區負責制,“X”則代表兼職調解員,可以是專職駐派出所人民調解員、社區干部,還可以是物業公司、行業場所等單位安全負責人等。在遇到具體矛盾糾紛時,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參與調解人選,實現人民調解和治安調解互動銜接,真正做到矛盾糾紛排查在基層、化解在基層。
前不久,桃源社區居民陳女士因樓上經營麻將館噪音嚴重影響其生活,多次向物業、社區反映均未得到有效解決,情緒激動,揚言得不到解決將到樓上打砸麻將館。
桃源社區警務室民警段德明了解情況后,立即啟動“6+X”警民聯調機制,在前期走訪的基礎上,將陳女士和麻將館老板共同邀請到桃源警務室小馬工作站,并邀請社區及物業工作人員共同參與,最終引導雙方達成和解。
在“老馬”的帶動和全市上下共同的努力下,一大批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實踐出現在巴渝大地上。
沙坪壩區公安分局紅巖派出所創新打造景區“紅巖市民綜合調解站”,將公安、法院、司法、公證、律所等部門納入景區大調解體系,重點就消費、駕乘、交通等涉旅矛盾糾紛,為群眾提供多元、專業、一體調解服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黔江區人民檢察院駐濯水檢察室主任潘珂,帶領著一群“80后”“90后”檢察干警,用背簍背著打印機、電腦,帶著案卷資料,走進黔江區219個村社,開展鄉村法治工作,被老百姓親切地稱作“背簍檢察官”。
江津區鼎山街道創新推出“三會”解決“三事”基層治理體系,將基層治理事務劃分為“家事”“共事”“公事”,由網格鄰里會、社區評議會、街道聯席會分類分級處理,厘清政府、社區、群眾的權責邊界,既為群眾有序參與社會治理形成制度規范,也讓群眾有了更多的參與感和獲得感。
除險清患越來越快
6萬余個風險點位建立處理預案
“鄉親們,要滑坡了,快撤離!”2023年10月9日,在巫山縣銅鼓鎮水流村兌窩子坪,一場緊急疏散正在進行。當天,一起特大型滑坡災情不期而至,滑坡變形體體積約850萬立方米,造成24棟房屋垮塌。
三峽庫區地質環境復雜脆弱,一旦發生滑坡等地質災害,危巖墜落會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產生巨大的威脅。有驚無險的是,此次在“危巖地災風險管控”數字應用的“指揮”下,當地受滑坡威脅的182名居民均提前撤離,無一傷亡。
我市“危巖地災風險管控”應用于去年正式上線,集成了氣象、人口、建筑、地質災害隱患點等信息,通過廣播、手機短信等渠道向村民預警即將到來的災害,并一鍵生成撤離路線,勾勒各個村社群眾避險轉移的方向、路線……“以前,監管危巖地災主要靠人。地質隊員、駐守工程師冒著風險攀上危巖,仔細檢查有無新增裂縫、變形,再把情況寫成報告,耗時長,安全風險也大。”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現在“危巖地災風險管控”應用甚至可以在災難發生一天前就發出預警。目前,該應用集成了全市1.4萬多個地災隱患點的3400多萬條各類數據,形成危巖地災防治數據專題庫。
2021年,經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批準,重慶成為全國唯一城市治理風險清單管理試點城市,市級層面和江北區、沙坪壩區、巴南區、合川區共同探索開展風險清單管理的“1+4”試點工作方案。至此,重慶作為全國超大城市代表,開始探索建立和完善城市安全運行管理機制,提升城市安全韌性。
截至目前,全市梳理出城市基礎設施、城市公共空間、城市人員密集場所、自然災害等7個領域123項安全風險類型,涉及具體風險點位6萬余個。“針對每一個風險點位,每一種安全風險類型,我們都有預案,一旦遇到突發情況各部門各司其職,馬上投入戰斗。”市城市管理局安全監督處相關負責人稱,目前,我市風險分為自然災害類、事故災難類、公共衛生類以及人為事故類,根據可能造成的后果,風險等級按從重到輕依次分為一級(重大)、二級(較大)、三級(一般)、四級(低)。
重慶通過市、區兩級安全生產委員會城市運行安全辦公室這一平臺抓手,將城市運行安全風險管理智能化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應急等各環節。
辦事越來越簡單
數字賦能讓群眾企業少跑路辦理快
3月25日,市民肖賢來到江北不動產登記中心,僅一個小時就辦理完名下房屋過戶。
“以前,需攜帶多份身份證、不動產證、水、電、氣上月繳費發票、二手房交易合同等多個材料復印件去水電氣營業廳分別跑過戶,現在手機上就可以操作,辦理速度超乎我的預期。”肖賢滿意地說。
肖賢體驗的,正是在重慶實行的二手房交易與辦理水電氣聯合過戶服務,這項服務將多件事一次辦理完畢,所需材料也從4份減少到1份,辦理環節從4個減少到1個,極大方便了市民。據統計,2023年全市已辦理二手房交易與辦理水電氣聯動過戶業務約1.8萬件。
此外,重慶也在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為企業辦事提供方便。
前不久,萬盛經開區官壩鎮涼風村村民徐曉堯將自家小樓改造成了農家樂,備齊了房屋平面圖等資料來到萬盛經開區行政服務大廳辦理,當天就拿到了開辦農家樂的各項證照。徐曉堯能如此方便地將農家樂開起來,得益于我市去年11月推出的“企業準營(旅館業)一件事”。
據了解,“企業準營(旅館業)一件事”系統運用電子證照、電子簽名、數據共享核驗等技術手段,實現多部門為已取得營業執照的新辦旅館經營者提供“一件事一次辦”集成服務套餐。
市公安局治安總隊娛樂場所及特種行業管理支隊民警陳渝說,該系統上線后,經營者可單項或同時申辦旅館業特種行業許可證、衛生許可證、公眾聚集場所營業前消防安全檢查意見書和戶外招牌設置備案4個事項。經營者提交一份申請資料,就可以實現“一窗受理、一次告知、一表申請、一網通辦、一同核查、一并審批、一并發證”及“全程網辦”“零跑腿”,辦理時間也由原來的70個工作日,縮短為現在的1個工作日。
閱讀延伸>>>
“小馬”章旋與同事攜手
發明“治噪者” 微創新賦能基層治理
在九龍坡區巴國城廣場上,細心的群眾發現,廣場邊的電線桿上,有一個顯示器大小的屏幕,上面顯示著廣場的實時噪音值。
一旦噪音超過70分貝,這個“盒子”就會發出報警聲,提醒人群減少噪音。
這套設備名叫“以鏡治噪·AI融盒”噪音監測治理系統,它的主創人員章旋,是九龍坡區公安分局九龍園派出所的社區民警,也是一名“小馬”。
巴國城廣場場地開闊,周邊居民區眾多,每天一過晚飯時間,前來游玩散步健身的群眾絡繹不絕,而其中“聲勢”最浩大的,就是跳廣場舞的市民。隨著廣場舞團隊的增多,噪音擾民問題尤為突出。
社區民警章旋,在跟隨馬善祥學習“老馬工作法”后,總結出一套“五心調解法”,即接待熱心、聆聽細心、抓住核心、分開交心、合力同心。
在解決廣場舞噪音擾民的矛盾糾紛時,章旋認真聆聽了周邊居民、跳舞群眾等多方居民的意見建議,抓住了問題的核心:其實并非跳舞群眾故意將聲音調得很大,而是受各支舞團相互影響所致,但凡有一支舞團聲音調得比較大,其他舞團為了能聽見音樂,也只能跟著調大聲音。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章旋就與同事們研究琢磨,發明了“治噪者”噪音監測系統。
當“治噪者”監測到現場音量超過70分貝時,屏幕上的數字將從綠色變成紅色,警示燈也將開始閃爍,擴音喇叭也將自動播放提示語音,提醒跳廣場舞的群眾調低音量。同時,終端采集到的現場數據也將實時回傳到派出所的后臺系統,民警可以隨時查看相關情況。
當這些自動提醒警示都不起作用時,派出所的民警還可通過后端系統遠程操作,用聚光燈、屏蔽干擾器等手段,對噪音源實施燈光照射,或屏蔽音響信號等,也可通過擴音喇叭直接人工遠程喊話。
自這套設備投入使用后,跳舞的群眾提高了自覺性,巴國城廣場的噪音擾民問題得到了有效控制。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周松
數讀>>>
4000余名
江北區126個社區(村)成立“小馬工作站”,目前已培養熱心黨員和群眾等“志愿小馬”4000余名。
307家
“企業準營(旅館業)一件事”上線后,企業辦理時間從以前的70個工作日縮短到1個工作日,自上線以來,已有307家新辦旅館通過該方式獲得旅館開辦相關許可備案。
約1.8萬件
二手房交易與辦理水電氣聯合過戶實施后,所需材料從4份減少到1份,辦理環節從4個減少到1個。2023年,全市已辦理二手房交易與水電氣聯動過戶業務約1.8萬件。
6萬余個
全市梳理出城市基礎設施、城市公共空間、城市工業企業、建筑施工、消防重點及城市人員密集場所、自然災害等7個領域123項安全風險類型,涉及具體風險點位6萬余個。
2個工作日
這一年來,重慶試點區應對城市治理安全風險、處置安全事件的反應速度明顯提升,試點區城市管理一般安全隱患交辦處置閉環的時間從3—5個工作日縮短至2個工作日。
責任編輯:周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