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經濟圈建設迎來新契機
今年是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第四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不久前總結了兩省市跨區域協作的18條經驗做法,并面向全國推廣。這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跨區域協作經驗做法首次得到國家層面的系統總結推廣。國家有部署、雙方有需要、現實有基礎,應當抓住當前乘勢躍升的好時機,做大經濟總量、提高發展質量,打造有實力、有特色的雙城經濟圈。
先行先試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拓展新空間。共創全國首個中歐班列合作品牌“中歐班列(成渝)”、全國首例跨省級行政區域固定電話通信資費一體化、聯合發布全國首個區域生態環境標準的編制規范……近年來,兩省市聚焦毗鄰地區,在政策互認、一體規劃、利益共享等領域先行發展。一系列的探索與嘗試意味著兩省市在共謀發展時既要有摸著石頭過河的勇氣,也要有打破藩籬的魄力。正是這些嘗試讓兩省市的戰略共識更加凝聚、合作更加緊密、協作更加深化,進一步夯實了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支撐。
互聯互通讓工作更聚焦、措施更務實。在“硬聯通”方面,兩省市加快一批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努力取得更多實質性進展。今年兩省市將聯合實施重大項目248個,遠超2021年的67個和2022年的160個。“軟聯通”則意味著兩省市要深化“川渝通辦”,實現“線上辦”“馬上辦”“異地辦”。四川、重慶先后發布3批次共311項“川渝通辦”事項清單,推動同一便民事項在川渝兩地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行政審批結果互認。把全方位互聯互通作為關鍵抓手,努力把好事辦實、把實事做好,推進雙城經濟圈建設取得更多具有成渝辨識度、感知度的標志性成果,可以讓兩地群眾享受到國家戰略帶來的更多紅利,并進一步筑牢雙方交流互通的堅實底座。
產業協同發展激發創新活力,夯實發展動力。兩省市聯合打造的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制造、消費品產業4個萬億元級產業去年累計實現產值5.5萬億元。四川、重慶正在進一步健全完善科研項目聯合申報、核心技術聯合攻關、高端人才聯合引育等協同機制,合力打造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矩陣。不管是產業抱團形成競爭新優勢,還是加快構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平臺,都離不開兩省市聯動聯建,一方面要做大做強各自的傳統優勢產業;另一方面也需要強化優勢互補,構建一體化協作機制,既讓“老樹”開出“新花”,又讓“新樹”長出“強枝”,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極大提升了川渝在全國發展版圖中的能級位勢。雙方不斷凝聚共識,把“一體化”和“高質量”作為融合發展的兩個關鍵詞,必將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快乘勢躍升。